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进来,与某同食,让他口述战事经过。”
燕氏军中近年因太学广募天下学子,甚至在幽冀诸郡以国库免除战死伤残者家中童子花销,故而识字率激增,这些在乡学、县学、郡学进学两三年的儒生在地方很难得到通往显贵的上升渠道,最终大多数都进入行伍,发挥所长。为了安置也是更好地利用他们,这些人中学识较好有学略之长的,便进入校尉部做佐吏;其中精通数算的,则去辅佐军粮官;至于学识一般的,便在曲部、屯部担任军吏。
或许现在燕氏军中下级军官还不能保证没人都配有识字的幕僚,但每个屯都能有至少一个识字的军吏……也就是说,虽然燕北收到的战报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各地统兵的将军发来,但那些将军收到的战报,往往是从屯将部发来的。
更多的识字军吏、更好的制图斥候、更多更快的骏马,间接改变了燕氏军中除了麹义、张辽等战法高超的战将之外大部分统兵将军的战法,让他们由过去大规模集结兵马布阵而战逐渐转向小规模的袭扰战术转变。
这事说不上好坏,但确实提升了校尉部将领独立作战的能力,减轻将军的负担。不过另一方面,也必不可少地使非战阵减员更加严重。
比方说各部将军都不太好意思直接告诉燕北的事实……他们的部下都经常在行军袭扰时一个屯一个屯地迷路、走丢。
不多时,听到燕北传唤的凉州军军吏跑了过来,当然没敢端着饭碗,只是恭恭敬敬地过来拜倒问道:“大王召属下有何事?”
说是凉州军军吏,张嘴带着满口的冀州口音,燕北一听就乐了,挥手命人再去给他端来酒食,和颜悦色地问道:“不用害怕,你与我说来,金城战事怎么回事。”
军吏有些紧张,道:“回大王,赵将军领兵自榆谷与敌军对峙,敌将阎行上午挑杀我军三将,下午赵将军出营连杀六将,敌众士气大溃退入榆谷,赵将军追击,所以马孟起将军从雪山带八千羌兵袭击金城后攻打榆谷,将数万叛军困在大小榆谷,这仗就赢了。”
“等等,所以?”
燕北皱着眉头,军吏的话确实挺让人热血沸腾的,谁能想到两边揣着十几万的兵马居然最后用阵前单挑这种白痴法子奠定胜负,这不是脑子有洞么?但最让燕北弄不明白的是军吏的叙事口吻。因为赵云连杀六将让敌军士气溃散而退进榆谷,‘所以’马超带兵从雪山打金城再打榆谷,把数万叛军围困在大小榆谷里?
“燕某虽不曾去过凉州,但这所以……舆图上可画着呢,雪山在金城以南三百余里,金城在榆谷以西二百余里。”燕北听不明白了,没好气地问道:“马超从雪山弄出八千只会飞的雕?还是赵子龙给他托梦了?”
“大王恕罪!”
军吏叩头到地,越紧张嘴越笨,带着哭腔道:“没有所以,就是马将军从后方围困榆谷,赵将军带兵追杀时刺死阎行,后来叛军粮尽,多数都向我军投降,韩遂不知所踪,成公英自刎而死,就赢了。”
燕北看将这军吏吓坏了,也不再多问,只是摆手让他下去,这才起身在堂中踱着步子,暗自消化着这份喜悦。好半晌才转头对郭嘉问道:“奉孝,这凉州胜了,那益州的事怎么样了?”
“回大王,张鲁已攻破关卡,益州牧刘璋不能抵挡,要不了多久便也要落个兵败身死的局面。倒是荆州还尚不明朗,尽管我军兵多,但刘表军抵抗远超估计,半年恐怕战局不会有太大变化。”
“嗯……”
燕北点着头,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不论荆州、豫州还是徐州的战事,他都不愿擅自指挥那些在外的将军,教他们如何打仗。平心而论有些方面他还着实就比不上部下的将军们。
“不过这样一来,到底免除心腹大患,接下来另一件事便可以去办了。”燕北转过头来,对郭嘉道:“命人拟书,以并州牧荀悦为赵国相,马腾为赵国并州牧;应劭任赵国凉州刺史,赵云加赵国征西将军;马超……为赵国伏波将军,调往徐州作战!”。
a
第一百七十八章 代天行事()
几道委任状自濮阳发出,传往并凉,其实委任状上前几个人都是必须,唯独最后的马超。燕北根本没想好要把他调往哪里,只是一拍脑袋便说要调他前往徐州。至于为什么,大约是因为徐州比较远吧。
燕北这大约也是开了封官开疆辟土的先例,马腾的并州牧是先前早已应下,作为攻取韩遂平定凉州的奖赏。赵云亦有大功,何况在凉州安定拥有声望,足矣镇守失去韩遂的凉州到底还有宋建等人仍旧割据,凉州后面不会再有大仗,但小仗也无法避免。终究地处偏远,燕北也不可能总将目光望向那里,因此派去手上能够委以重任的应劭。
应劭过去做过几年泰山太守,后来又调任赵郡太守、任赵国相,尽管都是安宁的地区却政绩常为冀州之冠,是真正有才学的干吏。何况派遣应劭去凉州任刺史也并非是让他治政,凉州的政事还是要依靠凉州人去治理,他无非不过是肩负监察职责罢了。天底下能做凉州刺史的人有很多,但使得燕氏幕府诸多干吏,能够将书信直达燕北的干才却没多少。
应劭在袁氏与燕氏的战争中被俘,算是走了大运,他的两个侄子应瑒、应璩都以文才而称名赵都,一个任大将军掾、一个任赵国属吏,将来都会担当大用,因此应劭也被牢牢地绑在燕氏战车之上。
唯独这个马超,是真的让燕北想不清楚究竟要将他派去哪里。放在凉州肯定不行,马氏的威望在凉州已经足够高了,燕北这种想法虽然说出来会有引来卸磨杀驴的诟病,但却不得不如此,到底他对马氏也算恩义隆重马氏先祖马援曾任伏波将军,马腾不过是马氏旁支,不过如今扶风马氏嫡系马日磾已故,马腾这一支便成了扶风马氏继承人,燕北又给了马超伏波将军的职位。
足够恩义。
至于后面的事,无非就是让马超继续为了这个继承先祖荣光的官号继续为燕氏献出忠诚,勇猛奋战。
益州比起凉州对燕北而言要容易的多,汉中太守张天师对待战争的果断令燕北高看一眼,虽然没有专门向益州派出援军,但自司隶接连数月输送兵甲军械,为张鲁提供些许援助。而这些,恰恰是张鲁最需要的,远比直接派出大军更让张鲁安心。
汉中虽然仅有一郡,同益州比起来却好似一州,拥有足够的百姓张鲁也有足够的信徒,他欠缺的就是足够武装的兵甲。张天师部下大多信徒在与刘璋最初的战争中仅仅能使用竹矛、竹片甲,因而死伤颇巨。但得到燕氏输送军械后战局便有所改观。
益州在刘璋手上,军士着实战力低下。这也不能全怪刘璋,益州因占据地利,百姓多年不历战火,唯一有能力与中原各路诸侯一战的军队却是自南阳、三辅逃难而来吏民组成配给益州兵甲之东州兵,这也是益州在刘焉时代能够保全的原因。但中原战事至今,东州兵经历早年甘宁等人叛乱造成的折损后,兵力本就不多,而与张鲁交恶便意味着刘璋需要从州中新募兵员当战火重燃,这些新募兵是根本不够看的。
从燕北的角度看来,张天师的五斗米教不算坏,如果不是****的话,他甚至有打算将这一道教分支推行天下。狂热的宗教信徒有多可怕,早年顶着黄巾余党称号的他是再清楚不过,这种可怕落实他身上的话,那便是只要他稍稍有一点根本,便能轻松拉拢到成百上千的黄巾余党。
黄巾乱后,离散各地的黄巾信徒不知多少,其中真正的狂信徒所剩不多,那些死脑筋的人大多为大贤良师殉葬于冀州战场,被皇甫嵩斩下首级做成京观震慑余党。但真正可怕的恰恰是他这种信仰并不虔诚的亡命徒。孙轻是这样,王当是这样,甚至黑山里的张燕等人也是这样,他们都是出身虔诚各不相同的亡命徒,却因共同参与声势浩大的反叛而联系到一起。
信仰对于国家的力量,并不在于这种信仰约束一个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信仰的真正力量,是将众多漫无目的的人们加以区分,以同样的种类划分并以此自居,这种共同经历给予人们加以沟通的桥梁,让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十分容易打成一片。
“为什么要推行五斗米?这并非是推行五斗米,其他的也没关系,只是要有信仰,让一部分有信仰。你应当没发现,黄巾之乱声势浩大,寻常百姓很容易被夹裹着投入叛乱,士人吏民,大环境下都不能避免被夹裹着投身叛乱,身不由己。”燕北轻轻叩响案几,道:“但有两类人几乎没有投身反叛,还与黄巾教徒试着交战。其一,是那些听佛的人。”
当漫无边际的黄海从冀州扑向四面八方,洛阳左近的小小白马寺却产生莫大的抵御能力,不少听佛的信徒自发投身大将军何进的屯兵大营,尽管他们并未真正投身战场,却做足了抵御叛乱的准备。
“而第二类人,是朝廷军士。”燕北口中的这些朝廷军士,并非是早先各州郡国兵,而是先帝募天下健勇,使大将军府北军五校发兵的朝廷军士,他们在与叛军的交战中哪怕会有战败,也大多不会投降,“这是为什么?他们信天!”
这是中原的本土信仰,人们信天、敬天,故而就连张角的黄天,都要与天扯上些许关系。
“大王有意推行西域金人?”郭嘉摇头,眉眼多有忧虑,道:“听佛的不是什么好人,筰融在徐州起了不知多少浮屠寺,收金藏银,还不是毫无道理的杀人,转眼便有十余万信众,可使妖言而惑众人。”
“推行藏金银的佛徒,可有半点好处?流通金银越来越少,不但要推还要禁绝才是。”燕北摇头,谈笑间便断绝了外来宗教在赵国传教的正统性,抬手道:“天,天比他们好多了。我行天意,让天意去代我期满百姓吧!”
“你召集些有才学的人,不要搞什么狐狸叫、鱼肚书之类的谶纬,要让天意伐汉。”燕北的眼睛亮晶晶,或许只有他这种一辈子没真心实意祭过几次天的人才会如此大胆地将不敬心思吐露一空,“祈祷来年雨季雷于大振吧,让太史慈在这一年暗地挖开邺城墙壁,等明年打雷的时候,燕某要城塌!”
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点()
后人看前人的历史,时代变换时那些起兵所带着的‘天意’往往感到十分好笑,这无可厚非。 X燕北笑谈中的狐狸叫、鱼腹藏书便是陈胜吴广起兵时的故事,有些成功的诸如高皇帝斩白蛇,赤帝之子起兵,那柄剑还在赵国武库封存着,也不曾见过赤帝之子给他燕仲卿这心怀异志的臣子托梦。
这些传闻必然有所不实,就好似董卓死后,时人传闻董卓先前车轴断裂等诸事皆显不祥之兆。但这些牵强附会的存在是极有意义的……它能安定人心。
长久以来,中原王朝以天下最广袤疆域之土地、最繁多民族之百姓,由上至下地施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便是以皇帝统率百官、百官统率百姓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这种持久的大一统王朝治理手段未必是有史以来世上最优秀的治理模式,但在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它无疑是最正确也最有利的。
常言道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这种治政手段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天下安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行事走向中庸,大多遇事先想逃避再思虑解决办法。
需要主心骨。
就像天下有一个皇帝时,便能得到长达数百年的安宁,因为皇帝就是这个主心骨;可一旦天下在同一时期出现好几个有能力当皇帝的诸侯,便会割据纷争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年的纷乱。
这是团结,这是天性。
但有时在有所需要的那些口中,也会被称作‘奴性’。
有这样习性的不仅仅只有羊,还有马、大雁,甚至还有狼。吃草的吃肉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有这种习性,因为这能增加活下去的几率。
正因如此,哪怕从前对这等征兆之事从无半分相信的燕北,也必须让自己身后的幕僚思索出一个可行的征兆,以天代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政变改朝换代后的安宁可能。
毕竟这些谶纬之事在后人看来虽说奇怪无比,但在当时却能为那些失去主心骨,不知何去何从的百姓心中增添一个两不相帮的理由。这些东西从来不是给达官贵人看的,几百年前董仲舒便将儒家学说这小姑娘打扮漂漂亮亮送给孝武皇帝,谁都不会指望有见识的贵人们相信这个,因为信天,本身就是丛林法则中弱者的选择。
个体越强,越不依赖群体,反之亦然。
这就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大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因为没有必要,当个体足够强大,自然而然就会拥有足够的附庸追随他以求庇护;而小人们拼了命向上寻求依附攀附,最终却只能落得一身血肉骨头卖命十多年身无寸功,只能怨天怨地……没办法啊,因为小人们能提供的极少,可索取有时却并不少。
最简单的例子,姜晋要的只是钱,可燕北为了不伤到他与旧部们的心,便要给他更高的官位、地位、财富,可姜晋除了忠心,并没有身居高位相匹的德行与才华。
忠心对燕北最珍贵的时候恰恰是只有姜晋等人帮衬的时候,这也是燕北愿意将权位拱手相送的原因。可怕的是更多的人因为看到姜晋的例子,而拿自己仅仅比姜晋稍强或相匹的才能,去嫉妒姜晋超然之地位。
忠心,现在的燕北何愁不能得到忠诚,但凡效忠燕氏的或没效忠燕氏的,忠心对燕北而言已经很容易获得,因为地位、权势、财富,天下很多诸侯都能给,但燕北永远是给的最多的那一个,因为他拥有最多。
如果有得选,燕北更愿意那些仗着有些许名声前来附庸的人每个都有郭嘉、田丰、沮授这样的才能,若这样他可能就不需发动战争,上百张这样的嘴开合之下威能未必亚于十万雄兵。
就连读过些许书或游侠数年有些见识的人尚且如此,何况终日埋首田间地头的百姓呢?
燕北只会认为让他们继续怨天怨地不是坏事,至少有天有地去怨,便不用来怨他。
汉室的不得人心,燕北看来并非是因为刘协是坏人亦或坏皇帝刘宏就真有那份干坏事的心……归结根本,是因为在他的统治下,百姓过不好,层出不穷的叛乱又基本将谶纬用个干净。
苍天死了,黄天又没立起来,天底下老百姓很迷茫啊!
都倒下了,阿翁骂谁去?嘁!还是皇帝不争气!
最后尽管百姓不敢说,可怨气终究是跑到了皇帝身上。如果说一开始董卓把持朝政,百姓与朝臣对董卓是普遍不认同的话,那么到了王允时期就只剩下士人不认同了,至少王允并未传出对皇帝有什么逾越的情况。到了李郭时期,百姓心里想的就不是什么把持朝政本身是坏事,而转向皇帝受苦了,李郭汜混蛋。
这种时候,掌控朝堂的是不是燕北其实都不重要了。没人在乎是谁掌控朝政,只要日子过得去,两三年朝野都不会有大反弹。
何况是燕北。
把谶纬这个大包袱甩给郭嘉为首的幕僚们,南方军事又都交由各部,燕北这才算真正轻松下来……不过紧跟着不两日,他便又收到赵云传来的一封书信,赵云想向燕北告假,欲回还常山半月,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