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虑椋骸按泳嘣兀游丛诤笄谏铣鱿止魏蔚氖枋А!�
是个人才,李闯心下点点头:“佩服,君如兄怎么当不起这先生二字,须知战事一起,后勤粮草是重中之重,担不起一点疏忽。”
李闯的话引起了郑君如极大的认同感,战后论功的时候,自己这个押运粮草的小官从来捞不到半分功劳,若是丢了粮草或者耽误了日期,还有可能被追责甚至问斩,好处没有,风险却是不小。
有了知己感,郑君如顺势问道:“不知道小兄弟姓名为何?在朝中担任何种职位?”
李闯很是尴尬,顶着这样一幅模样实在是狠不下心来说出自己的身份,便神秘一笑,说道:“不久之后郑先生就知道了,说起来算的上是同僚了,日后见面的时间长着呢,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说完,李闯就放下帘子,同时催促车夫快走。
“真是个怪人。”看着远去的青毡小轿,郑君如的心里颇有些不解。
长乐宫,含元殿前,早起赶来的官员大臣已经挤满了殿前宽阔的所在,御道旁边,文武官吏分成两列,李闯找准右边的位置,一直朝前头走去。
站位之类的李闯并不清楚,但用膝盖想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定然是在最前头的。
宽大的朝服套在李闯身上,甚至还有一部分拖到了地上,在石板上划过摩擦的声音。
快到了上朝的时间,李闯走的很急,旁边人都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莫非这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年轻后生?
终于一个好心的老者站出来提醒道:“这位小郎君,前面的位置不是你能过去站的,第一次来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站在后面即可。”
说罢,周围引起了一圈哄笑声,早起来这的官员有数百人,认识或者见过李闯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还大都站在前列,附近都是一些生面孔。
“多谢老人家提醒,小子还要赶时间。”殿门外已经有太监来安排进殿事宜了,李闯也无心多说。
“小伙子莫要误会,前面的都是当朝重臣,不是尚书就是侍郎,想要结交一番也不是现在这个时间,第一次的大朝会,各种规矩看起来很是森严,若是逾制了,恐怕会从重处理。”
第171章()
老人家接着解释道:
“最近长安城中不太平,南阳郡来了不少大人物,现在都身居高位,今日新官上任,少不了有三把火立威,年轻人不要在这个时间鲁莽行事。”
这位老者官职不高,对局势看的很是清楚,前些日子李文忠就给李闯捎过信了,今日的朝会上,会拿一些跳的欢的人开刀,平息下越来越不稳定的局势。
若是继续放任下去,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就是李文忠也没什么办法制止,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哪里都是行得通的。
“老人家说的极是,小子受教了。”李闯拱了拱手,接着往前走。
没想到这次还被拦住了,或许是李闯良好的态度让这位老者起了指教之心,继续拉着李闯的袍袖说道:“你这衣冠不整的样子如果被礼部的那些家伙看到了,可是要治个大不敬之罪。”
旁边的人也都注意到了李闯的打扮,顿时哄笑声就传开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善之心,一些碎言碎语就飘到了李闯的耳朵里。
“竖子不知礼也,现在年轻官员的素质是越来越低,世道混乱什么泥腿子都能爬的上来。”
“是个生面孔,看来是从南阳来的,说不定是个下里巴人,靠着侥幸捞得一官半职,哪里懂的什么礼仪?”
“这小子真是沐猴而冠,穿着搞笑的服装过来上朝,这身朝服从未见过,怕不是自己做的把?”
不得不说,一句沐猴而冠深深刺痛了李闯那颗敏感的心,本来尴尬的事情竟然被抛到大庭广众之下。
老者围着李闯看了半天,终于注意到了腰间的轩辕剑,顿时脸上露出了震惊之色,这里可是皇宫所在,怎么会容许大臣佩剑来此,莫不是守门将士疏忽了?。
“小伙子,你怎么带着剑来上朝?赶紧回去将腰间的佩剑解到宫门处,给他们解释清楚,不然这可是要杀头的罪过!”老者的面色变了,带利器上朝,极有可能被治个心怀不轨的大罪,到时候稀里糊涂没了脑袋,真是冤枉大了。
眼见着误会越来越深,李闯脑袋都大了,看着周围越聚越多的围观群众,甚至还有人偷偷小跑溜到宫中禁卫旁告知。
看着旁边人的反应,李闯心里也有点疑惑,难道金册上写的剑履上殿不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整个皇宫之内,除了禁卫以外,官员之中只有一个人被允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那就是李闯,出于习惯的原因,李闯给宫门卫士表明了身份之后,就直接带剑入宫了。
至于围观的官员大臣要么是不知道这件事,要么是没有把眼前的年轻人和那个声名赫赫的李都尉联系起来,毕竟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李闯的模样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武将,明显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书生。
后面的骚动引起了前排几个官员的注意,几张李闯熟识的面孔转了过来,其中就有李文忠在内,他站在文官一列的最前派,一身宽大的紫色朝服穿起来是威风八面,很显威严。
反正一会儿都会知道自己的身份,李闯叹了口气,不情不愿地承认道:“在下李闯,目前忝居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公主特地允许臣下剑履上殿,想来佩剑是没什么问题的。”
此言一出,周围霎时一片寂静,连那个揪着李闯袍袖的老者都愣住了,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起来要随时倒地的样子。
“老人家好意李闯心领了,小子还要上朝。”说着示意了下被紧拽的袖子。
“哦,哦。”那个一脸懵逼的老者放了手,转身让出一条道路。
队伍最前面,李文忠早早就等着了,与李闯这种十天半月不见人影的上官不同,长安城大大小小的官吏不认识他的几乎没有。
这偌大的长安城,行政的体系与框架基本都是他一手搭建起来的,想要在朝中混的一官半职,李文忠必定是要拜上一拜。
看着李文忠幸灾乐祸的样子,李闯心里不忿,这身朝服估计就是他吩咐人去做的,实在是太不走心了,差评!
“今日朝会,别想从我这边得到半分支援!”李闯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
“贤弟不必担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些跳梁小丑翻不起什么风浪。”李文忠笑道,看着李闯这身搞笑服装,束手束脚的样子,就感觉想笑。
前世的李闯出外勤的时候,经常是一身黑衣,头戴墨镜,走的是炫酷流,穿越后一身朝服,头戴乌纱帽,像是拴上了一条狗链。
从宽大的袖袋中掏了半天,李闯摸出了一个象牙做的笏板,这是吴玉临出门前塞给他的,说是大臣上朝必用的物品,上面还写了一些注意事项,免得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含元殿前,早早等候了一个殿头官,看时辰差不多了,便高声喊道:“时辰已到,有事者奏闻!”
殿门随之大开,李闯步履沉稳,同李文忠一起,带着身后的数百名文武官员走入到含元殿中,广阔的大殿内装饰得金碧辉煌,以清香名贵的木兰为栋椽,以纹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屋顶椽头贴敷有金箔,殿门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装饰着鎏金的铜铺首,镶嵌着各色宝石。
御座上,赵玉儿一身明黄色的冕服,身旁一个小黄门吊着嗓子说道:“有本出班早奏,无本卷帘退朝。”
长长的音调在殿内回响,李闯双手持着笏板,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上方的赵玉儿,看她正坐在台阶的上方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每次见到赵玉儿时,这丫头都会带给李闯不一样的感触,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只会躲在李闯身后小姑娘,而是能独当一面的主导者,在李文忠的帮助下,对时局的掌控也越发得心应手。
李闯破了长安,关中望风皆降,一方面是南阳军兵锋太盛,另一方面则是赵玉儿身为景帝直系子女的号召力,二者缺一不可,起码关内各地的大族不会卖李闯这个面子,有了乾朝这面大旗,事情好办了许多。
第172章()
含元殿历来是上朝所在的地方,此时面积极广的殿中挤满了前来的大臣,除去一些要职被南阳来的一系人马所占据,大部分低层做事的官吏并没有更换。
一来是关中占地比之南阳多了数倍,赵玉儿手下并没有这么多人手可用,二来是这帮人几度经历了长安城的动乱,留存下来,不管上台执政的是永阳公主还是洛川红,都要他们来治理内政。
毕竟都是靠这吃饭的,谈不上忠诚,真正死忠的那部分人已经在破城的时候就亡故了,剩下的多半是像谢才晋这样的墙头草。
礼毕之后,偌大的空间安静了几分,接着右侧一个身穿绯红色袍子的年老大臣出列奏道:“伏唯圣朝多坎,自太祖赵禹行而下,历四百余年,日渐式微。及至景帝之时,更有倾覆之祸,幸赖天佑我朝,乱世之时,有永阳公主出而平定关中,夺回祖宗基业,其功可比太祖,照耀日月!”
刚上来就拍马屁,没毛病,这一番话说的有理有据,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现在长安城中再怎么有暗流存在,明面上也不敢有人跳出来反对赵玉儿执政的合法性,真要有人做了出来,脑袋也该搬家了。
能让李闯所顾忌的,不是一个两个的愣头青,而是那些有计划、善于鼓动人心,能发动大多数人力量的阴谋家。
换个称呼便叫做谋士。
朝会的基调已经定下,接下来就是歌功颂德的时间,赵玉儿作为乾朝皇室的血统,又有了这么大的功劳,坐在上座的位置理所应当,况且新朝初立,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以后想要升官发财,这可是一个很好地表现时机。
大殿内的气氛热烈了起来,各人都卯足了力气开始拍起马屁,这时官居吏部侍郎的许行虎跳了出来,大声说道:“公主殿下圣明之处,太祖尤有不及,有人主之像。”
原本有些乱糟糟的场面诡异地安静下来,人主的另一个称谓不就是皇帝?难道这群南阳来的家伙想要将赵玉儿扶上皇位?
千载历史以来,未有女主天下者,如此胆大妄为,不怕国生祸患?
至于发言的许行虎,则是宛城许家的一员,许家因赵玉儿而发家,自然是她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赵玉儿走的越远,许家的收获越大,性别之类的事情完全不是什么障碍。
今日的言论,怕是有家老在背后授意,试探一下上面的想法。
赵玉儿有什么打算,李闯知道,李文忠也清楚,但对于旁人来说,这些事情都笼罩在一团迷雾之中,偏偏又是至关重要。
要是您老没想法上位,那就早点说出来,也好去抱别家的大腿。
朝堂一片肃静,人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台阶上的少女,想听听这个主导者的说法。
对于这种问题,其实早有定论,御座上,赵玉儿清了清嗓子,如玉的脸颊隐藏在玉帘之下,看不清面上的表情,只有略带几分威严和平静的声音传来:“本宫暂居摄政之位,以公主之身掌国事,未有僭越之想。”
话音一落,明显感到朝堂上大片人松了一口气,时日尚短,能接受一个女子为主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一时之间很难适应。
虽然强行登基也能做到,但这样明显会削弱关内作为正统的说服力,在天下未定之前,团结一切力量是基本政策。
不过等到一统之后,便没有这么多顾忌了,到时候四海之内皆为王土,有再大的意见还能翻天不成?
听到这样的答复,许行虎一脸的失望之色,但没有多说什么,直接退下了。
来日方长,现在的表态说明不了什么,也可能是为了安抚人心罢了,让那些支持其他皇子上位的人有一个盼头。
马屁拍完之后,就是正事了,前排一个年约七旬的老者站了出来,此人名为庾庆,颍川庾氏中人,更是大名鼎鼎的北地名士,在关中士林很有威望。
头上戴着一顶乌纱帽,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显得很是朴素,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就是北地大族颍川庾氏的代言人。
庾庆年纪大了,身形佝偻,声音也有些嘶哑,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躬身说道:“乾朝养士四百余年,而今正逢战乱之际,老臣愿代表北方士族庾氏,献银百万两,民壮两万,粮食五十万担,以资国用!”
此言一出,朝上一片震惊,这庾氏是真的看好赵玉儿,连老本都拿了出来,当初洛川红在位的时候都没有尽过这么大的力。
话说这么说的,但在洛川红破长安的时候,庾氏的损失更为惨重,族人的性命不保不说,银钱的损失就达到了两百多万,多是抄家所得,不然的话,长安的府库之中哪来的数千万两白银。
这笔钱多半是豪族所出,当初景帝在位时,十万两都求不来,城破之后的教训可谓惨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现在不等赵玉儿开口,庾氏就乖乖拿出来这么大笔的资金。
“卿之心意,本宫领会到了,颍川庾氏百年望族,忠心可鉴。”赵玉儿点了点头,这点钱财还不值得她有所动容。
颍川庾氏开了一个好头,其他人也知道投资的机会到了,现在出点血,等到日后四方平定时,论功行赏时定然少不了自己一份,身后有大族支持的大臣纷纷开口,虽然不如颍川庾氏那般豪气,积少成多之下,也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是家族百年的积累,若是能在乾朝这个原始股中占上一星半点,以后的回报不是以金钱能够算计的。
邀功之后,便是日常的奏事时间,以前这些关中的杂事都是放在李文忠的长安府衙中出力,现在有了大朝会,便将其中一些的重要的事宜放在了这里。
第173章()
六部之中,依列不时有人提出问题,然后经由众人商议之后,拿出几项解决方案,赵玉儿再拍板决定。
其中大部分的事务都是关于各地官员的轮换还有播种税收一类,李闯听的昏昏欲睡,直到兵部下属官吏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
兵部的左侍郎黄泽,当初跟随赵玉儿从长安城中逃出来的侍卫之一,是一个老资格了,很是可靠,李闯出征在外,后勤的粮草兵械一类多半都经由他手转运,李闯不在长安的日子里,兵部的一应事宜都是由黄泽进行处理。
左右侍郎是尚书之下最高的官职,官位之中又是以左为尊,兵部之内,除了李闯,黄泽就是一人之下。
黄泽年纪不过四十,身形矫健,一步踏出队列,手持笏板,恭敬地说道:“今兵部收到定难军军粮拨掉请求一份,其部所需粮食十万担,兵器盔甲三万余副,秦将军称在九江遇伏,部队损失严重,申请就地征发民壮,补充部队所需。”
一番话说完,黄泽朝着李闯的位置瞄了一眼,接着说道:“据秦将军称,此事经由李帅首可,兵部已经准备就绪,不日就将发往南阳宛城。”
李闯正在低着头打瞌睡,忽然黄泽将事情扯到了自己的身上,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话中提到的李帅就是指的自己。
至于定难军,李闯是清楚的,当初秦七七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