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进军中原。
同时更征调医官、预备役兵士、民夫等各类辅助人员数十万,作为大军北伐的后勤保障。
大军兵分五路,王旭亲自挂印,左尚书令郭嘉为总监军。
一路由骠骑大将军赵云为帅,太尉徐庶随军为谋士。
二路由征东将军张合为帅,尚书董和随军为谋士。
三路由王旭亲自率领,为五路中军,郭嘉统筹谋划北伐所有事宜。
四路由平西将军马超为帅,宗正蒋琬随军为谋士。
五路由镇军大将军周智为帅,右尚书令庞统随军为谋士。
襄阳交由丞相诸葛亮、司空沮授、司徒田丰三人共掌,在战时代理楚国事务。
五路兵马前三路兵进魏国颍川,后两路出击吴国汝南,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攻克数十县。
魏、吴两国联军为避楚国锋芒,采取拉长战线的策略,且战且退,不争一城一地,而是在兖州和豫州西部与楚国周旋。
这种战略让楚国打得很难受,有种有力没处使的感觉,只能是逐步推进,特别是中原之地的广博和四通八达,为魏国和吴国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很好地限制楚国大军步伐。
郭嘉针对这样的局面,几度意欲集中兵力往北突破,期望打开缺口,直接威胁河北,而曹操却始终亲自坐镇北方,谨慎应对,让楚军很难寻到突破之机。同时,当楚国集中兵力的时候,其它地方不可避免削弱,吴国会瞬间发动猛烈袭杀,抓住楚国薄弱的地方寻求突破。
这样的局面让楚国陷入两难,北进过不去,东进又战线太长、战略作用也不大,南下豫州则是毫无意义。
楚军就在这种两难的局势中与魏、吴联军拉锯了四个多月。
尽管中原西部,无论是魏国兖州的颍川、陈留、陈郡,还是吴国豫州的汝南都遭受巨大损失,可他们似乎早就已经打定主意放弃这些地方,全然将这一大片地域当做可以消耗的战场。
随着冬季到来,持续了数月的北伐变得有些鸡肋,虽然楚国颇有战果,可却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天气很快变得越来越冷,楚军露出疲态,大军后勤补给的消耗也越加巨大,作为北伐的总监军,郭嘉日夜难眠。
腊月初七,郭嘉经过长达半月的仔细思考后,终于做出退兵的谏言,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局势,北伐中原根本就是一种战略错误,魏国和吴国一北一南,将中原西部当做抵抗楚国的战场,使得楚国根本就无法威胁到两国的核心。
这里已经不再是天下的核心之地,只是魏国和吴国设下的一片泥潭,诱惑着楚国在这里犯错!
这样的建议犹如重击,狠狠击打到楚国高层的心坎上。
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楚国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已经持续多年,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前两次北伐更是取得丰硕战果,所以大家几乎都没有去反思在如今的局势下,这个战略究竟是否还正确,特别是楚国的强大多少也麻痹了众人。
此时郭嘉提出这个判断,很快就引起王旭和众文武的反思。
数日后,各军统帅、将军,还有众多朝中重臣便全部认同了这个判断。
早就有心退兵的王旭不再犹豫,很快做出撤退部署!
第三次北伐自此戛然而止,魏、吴联军在楚国退兵之时乘胜进击,给楚国垫后军队造成极大损失,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王旭班师还朝,太尉徐庶、丞相诸葛亮、右尚书令郭嘉三人同时上奏,以谋划不力为名,请求自贬。
太尉是军务计略的最高执行者,丞相是军务计略的最高统筹者,右尚书令是军务计略的最高决策者,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疏忽也好、偏执也好,既然最终结果证明是明显的错误,那么任职的人就要对第三次北伐的失败担责。
其中郭嘉担任右尚书令,作为最高决策者承担主要责任,贬官三级,削食邑三百户,罚俸两年,但仍代理尚书台事务。
诸葛亮担任丞相,作为最高统筹者,贬官两级,罚俸一年,削食邑两百户,但仍代理丞相事务。
徐庶担任太尉,作为最高执行者,贬官一级,罚俸半年,削食邑一百户,但仍代理太尉事务。
因为第三次北伐的失败非战之罪,乃是战略本身的错误,领军将领多有局部的胜仗,可谓占尽优势,因而反倒功勋不小,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尽皆得到封赏。
一个月后,王旭召集尚书台群臣密议,探讨今后战略目标的转移,并展开了争对第四次北伐的展望和准备安排
第859章 兴兵伐吴()
第三次北伐的失败,对楚国可谓是沉痛的教训,军中将领更是狠狠憋着一口气,他们在战争中一直占据着优势,可最后却不得不接受失败的苦果,这对于将领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只是随着楚国成型,分工明确,体系完备,有序运转,王旭和群臣倒是都轻松下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征战半生的王旭也真正有大量功夫尽尽孝道,陪陪家中娇妻美妾,享受着多年奋斗的甜美果实。
北伐失败的阴影在数月后逐渐淡去,公元二一七年秋,远征军统帅李严和邓芝传回捷报,在掸国和都护府的全力协助下,联军在一年多时间里,已逐步消灭骠人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面掌控了骠人的小国联盟,询问如何处置。同时还已经派人送回巨量不可计数的财富和各类特产,只是因为数量太大,运输需要很长的时间。
王旭得到消息时非常高兴,下旨增添李严和邓芝的食邑两百户,并立刻召集尚书台商议如何处理南方的事务。在司徒田丰和司空沮授的强烈建议下,尚书台议定,由李严和邓芝据实际情况分出部分骠人国土划入掸国,然后协助臣服的骠人组建统一的骠国,设立骠国都护府。
名臣吕乂、吕季阳拔升骠国左都护,边防军西军将领赵融拔升骠国右都护,奉命组建骠国都护府。
在吕乂临行前,王旭还亲自相送,再三嘱咐其要将骠国的控制范围推进到海岸,并与交州南部的日南和九真二郡尽快联系起来,然后再慢慢治理和逐步改革,但有需要协助之时,可直接向他上奏。
从这一刻起,楚国控制的疆域往南直延伸至海岸,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和人类的发展,跨越了近千年,以至于无数年后,大楚皇朝的太祖皇帝也被那些地域的人唤作圣皇帝,以示尊敬。
南方的问题逐渐解决,却勾起了王旭对刘敏和潘浚的思念,自从两人出使西域后,几年都了无音讯,他在去年北伐前还曾派遣杨阿若前往寻找,可时至如今,连杨阿若都没有回来。
杨阿若是个偏偏佳公子,善于歌舞,武艺超群,当世有名的豪侠,在历史上也是知名的侠客,前些年被单怀笼络,后又被向天折服,从而成为了龙虎卫的虎组统领,其与龙组统领韩龙、凤组统领王月影并称楚王宫三大护卫。
这件事多少成了王旭一个小小的心病,向天曾说要亲自去一趟西域,查探究竟发生了什么,可王旭再三考虑后,还是断然拒绝,他着实担心向天即便去了也同样回不来。
公元二一八年夏,楚国再度集结大军,准备展开第四次北伐,目标是直接进军黄河以北。为了这个战略,玄武军团、北方军团、东方军团,边防军北军全部都做了长达几个月的充分准备。
魏国也为此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在黄河以东、以北的地区布下重兵,时刻准备应对危局。吴国则在汝南和豫章周边集结重兵,准备在楚国远征之后,从后方给予楚国重击,缓解魏国的压力。
可是在王旭准备点将发兵的前一晚,左尚书令郭嘉突然连夜进宫面圣,只说了一句话。
“主公,伐吴吧!现在伐吴是最好时机!”
王旭在沉默一刻钟后,同样没有废话,只是点了点头。
“好,伐吴!”
次日,王旭登坛祭天,点将发兵。
命令下达时,在场的楚国文武可全部都有些发愣,本来的北伐变成了南征,他们几乎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军令如山,在如何不理解,还是得执行,本来已经谋划好的五路大军变成三路,火速奔赴豫章。
一路以镇军大将军周智为帅,入豫章,东进鄱阳,以持续向吴都建业推进,压制吴国主力为目标。
一路由大将军高顺为帅,入豫章,攻打东南临川,避开吴国长江沿线的主力,绕道建安、会稽等郡,然后北进建业,作为灭吴主力,同时亦保护周智部的侧翼。
最后一路则由骠骑大将军赵云为帅,入豫章,攻打南方庐陵,并接应黄权和吴班率交州军出击,两军合力清缴吴国南部,并协助高顺进军,作为随机应变的机动力量。
郭嘉坐镇豫章,担任总监军,负责三路大军的全盘谋划,庞统、徐庶等人随军作为军师。
至于本来准备亲征的王旭则走不成了,因为吴国与魏国不同,吴国偏弱,论攻击力度远不如魏国,且南方边境地势对防守更为有利,若是按照预定计划北伐,那么楚国在南方的军事力量据险以守,问题不算太大。
相反,北方形势复杂,并且魏国也强大得多,当楚国主要力量集中到南方时,北方面临着极大压力,中部的南阳等地更是如此。诸葛亮必须亲自奔赴并州坐镇,田丰和沮授也必须抽调一人去往雍州辅助,南阳也需要抽调高层前去辅助。
如此一来,楚国最高层可谓是走了一半,剩下的事务将变得繁重,更缺少决断者。
现在的楚国疆域辽阔,各种重大事务多不胜数,内部权力分化也明确,王旭若是再走,遇到突发的重大事故,襄阳高层必定会出现各执己见的混乱局面,所以他只能留下。
襄阳发兵极为快速,当魏、吴两国得到快马传报时,三路大军的先锋部队已分别抵达豫章。这多少让两国有些措手不及,虽然他们都在边境集结重兵,不担心遭受突袭,可两国彼此间的联合部署却被打破,而重新协作布局又需要不短的时间。
吴国迫于形势,不得不迅速调整战术谋划,魏国则是徒自兴叹,他们的主要军事力量仍旧集结在遥远的黄河之北,两军若欲协同作战是不可能了。曹操召集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借助楚国军力集中到南方的机会,趁机袭取黄河以西的并州,以及雍州之地。
这既是对他们最有利的策略,也是当前局势下,他们可以给予吴国的最大支持。
楚国在北方有玄武、北方和东方三个军团,再加上可以抽调的北军,总计也不过三十万,并且还有漫长的防守线,而魏国却倾尽力量,集结了五、六十万主力大军,兵分七路进军,对楚国造成的压力堪称巨大。
平北将军甘宁、平东将军鞠义、征北将军黄忠在诸葛亮抵达并州前,就先后快马传报仍在凉州的车骑大将军张辽和征西将军魏延,希望白虎军团在最短的时间内奔赴边境,充实兵力。
同时,三人也将此事传报襄阳。
这就是楚国北部边境的隐患,通路太多,地势四通八达,在集团作战时,防守范围很大。
若是在南方,就算有百万大军,如果渡不了长江那也是白搭,几万人控制住重要的渡河通道,同样可以有抵抗的办法,史上的赤壁之战便是利用南方地势特殊,以少胜多的典型。
楚国在南方的边境也是恰到好处,以群山为依托,真正可供大军通路的地方就那么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只要遏制住险要,兵力优势很难凸显,防御面积没那么广阔。
这么多年来,楚国总是将攻打更弱的吴国排在魏国之后,除了因为魏国比吴国更具威胁外,更重要的就是,南方以少数兵力就可以暂时阻挡吴国,而以北方的边境情况却是不可能的,不但需要大量兵力,并且负担很大、危险性更高。
车骑大将军张辽得到书信,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若等到襄阳传令,那北方边境形势堪危,因而不顾将领没有调兵权的明文规定,果断与征西将军魏延率玄武军团东进驰援。
当王旭得到消息时,张辽和魏延等人已经率前部抵达前线。
对于张辽和魏延擅自调兵的举动,他并没有明言其对与错,而是仿似遗忘般将其淡化。
不久,他又快马传令边防军西军将领张南和何仪,命二人务必抽调目前西军的一半兵力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驰援北方战场。另一面,他也再度传令北方将士,令其务必以拖延为主,不与魏国主力硬拼,若必要时,可以放弃楚国所占据的并州之地。
相较于北方战场的严峻,南方战场则要轻松不少,吴国虽然多有良将,可终究实力偏弱,且在地理条件上对楚国没什么优势,掌握着豫章的楚国,完全可以肆意攻入吴国腹地,且兵力也占据着绝对优势。
陆逊率领的水军战力强大,各种战船性能超越吴国几个档次,有着完全的控制力,死死压制着周瑜,吴国水军能在周瑜的指挥下勉强周旋已是极为不易,根本无法策应主战场。
周智东进的大军虽然面临吴国精兵强将阻截,难以存进,可却成功牵制了吴国大量兵力。吴国也是没办法,他们虽然知道楚军的目的,可若是松缓这一路,那么一旦被攻破,周智可以直接杀往建业。
高顺在中路的突进可谓是缓慢,但却循序渐进,吴国受限于兵力,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接连有十余县被攻克,被迫一退再退。整个战场形势完全是靠太史慈、朱桓、董袭等良将苦苦支撑。
最顺利的则是赵云的南路大军,不到一个月就攻破庐陵,顺利与交州军会师,主力随之向着建业持续推进,交州军则负责清扫吴国残兵,控制各县城池,为三路大军解除后顾之忧。
第860章 一年()
楚军伐吴超乎想象的顺利,吴国引以为傲的特点在楚国面前,毫无优势。
相反,楚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力,无论是将领谋臣的能力、还是兵力战力,亦或是物资补给,样样都占据着压倒性优势。
冬月,在北路周智、中路高顺与吴军主力奋勇厮杀的时候,南路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困守建安的凌统、朱然、贺齐因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楚国南路大军在赵云和徐庶的指挥下,先分兵攻破其主力周边的一些县城,然后呈现对其主力所在的包围之势,吴国将士被迫撤退。
吴国建安郡全面失守,赵云随之率南路主力北上,从后包抄正与楚国中路大军缠战的吴国主力,吴军中路统帅鲁肃面临腹背受敌,闻讯后果断选择撤退,并迅速通知其更北方的孙策。
孙策所率乃是吴国最核心的力量,此时正与楚国北路军奋勇厮杀,随着南边的凌统、朱然等被迫撤退,鲁肃也即将撤退,那么他若不速退,很可能面临楚国三路大军的围杀。
不久,孙策和鲁肃两部吴国主力先后撤往丹阳,楚国三路大军不急着追击,稳步推进。
北路军统帅周智和参军庞统担心吴国水军的威胁,在持续进军的过程中,分出征南将军徐晃率部攻灭吴国在长江南岸的所有水寨,并在沿江布下重兵防御。
周瑜失去陆上大军的支持,抵抗地越加艰难。孤军奋战两个月后,终于精疲力竭,陆逊率海云军团全线出击,一举击溃。周瑜在百般无奈之下,率领水军残部沿江而下,退至建业之北。
此时,楚国北路和中路大军已经在丹阳郡会师,与吴国主力决战于黄山之北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