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母亲。
望着那被供奉与太庙的母亲的神位,朱棣沉默无言。
对不起,我的母亲。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我已经是九死一生。我历经千辛万苦,尝遍凄风冷雨。我得到了皇位,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我怎能服众?又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为了这皇位,为了这权力,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从我决定为了皇位而奋斗终生的那一刻,我就再没了第二个选择。
对不起,我的母亲,您永远是我敬爱的母亲,在我的心里!
(本章完)
第212章 朱棣的封赏()
解决了自己皇位继承权合法性的问题,又将自己的兄弟们安排好。朱棣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跟他一道靖难,为了他朱棣的皇帝事业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的人们。
虽然自古以来的皇帝们大抵都是一些“有福我来享,有难你们当”的样子。但是样子毕竟还是要做足的,如果连那些陪着自己打了整个天下的人们都是被忽略掉,那么那些臣子们的心,也是寒了。
当然了,对于朱棣来说。现在狡兔被炖了汤,飞鸟也被烤了。至于走狗和良弓们的安排,他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底。
那些跟随着朱棣打天下的人们也是非常忐忑。虽然他们都是些上阵打仗的粗人,但是粗人也不代表他们就不会思考。历朝历代走狗良弓的下场几乎都是一样。尤其是明朝最惨。
想当年,那些跟随着朱元璋马前马后打天下的人,最后都被朱元璋加官进爵,都是一等一的功臣,地位自然也是极高的。
当然了,朱元璋是一个从来不做亏本买卖的人,他将那些人捧得很高,自然也要从那些人身上收回点利息。
洪武年间,名将如流云,文臣如流水。这些人为朱元璋里下了汗马功劳,自然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赏赐中还附带了一个极其罕见却又很常见的东西。那是一张“阴曹地府观光旅游”门票。而且是有去无回。
在那个功臣宿将横扫一空的年代,想耿炳文这样的老将居然能够活下来,绝对是祖上几代的大善人!
朱棣不是朱元璋,但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从很多方面看来,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之中与后者最相像的一个。而那些与朱棣并肩打天下的人们最惧怕的就是,朱棣会不会来个翻脸不认人?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人真的是想多了,朱棣虽然冷血,但是还不至于像他的父亲那样。登上皇位之后,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比如朱能,张玉这些一等一的名将,都被封为世袭公侯。当然,张玉已经战死在东昌,所以这爵位便是由他的儿子张辅继承。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高兴,收获的季节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却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似乎毫无价值。
这个人就是道衍。
虽然道衍并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如果没有道衍,恐怕一直到今天朱棣的造反依旧都只是一个念头罢了。
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当他劳心劳力的做成了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后,他却谢绝了所有的赏赐。为了对自己的这个大功臣,大恩人表达自己的感谢。朱棣直接大笔一挥,任命他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太子少师,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一件事情发生了。接受了朱棣的封赏之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一座寺庙里,白天换上朝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僧衣,吃斋打坐,读经念佛。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很多人都认为,道衍是疯了。这么多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确实丝毫不取,分文不动。这样的人,不是疯了,还能是什么?
然而只有姚广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并不是没有欲望,虽然这些金银财宝,美女宠姬很不错,但是却无法打动他那颗坚如磐石的心。
姚广孝是个聪明人,虽然朱棣对他百般赏赐,但是他确实中心如明镜。他不是刘伯温那样的人,他知道,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
至于另一层原因,就只有道衍自己知道。他并非不知道朱棣的赏赐有多么珍贵,但是这完全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展平生所学,不负胸中抱负罢了。他是为了造反而造反。
造反有很多种理由,比如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而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但是道衍不一样,这个和尚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他游历过大江南北,见识过民生疾苦。他并不像那些政客一般,尘土必争,锱铢必较。他要么不出手,要么便要拨动这世界的命门!
道衍就好像是一根羽箭,四十年的坎坷经历让他早就已经按捺不住那躁动不安的心。,他的权谋手段就是箭镞,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一张长弓,这根子羽箭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道衍不喜欢什么金银财宝,也不在意什么位极人臣。对他来说,能够实现胸中抱负,一展平生所学,足矣!
另一个令文武百官更加感到奇怪的人,同样是接受了朱棣的赏赐。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是必然会被朱棣封赏的,但是没有人料到,朱棣居然会给了他一个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地位。
这个人是王小明。
说起王小明,朝中的文武百官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有与他是生死战友,莫逆之交的。更有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号人物的。
对于那些曾经地建文旧臣来说,王小明这个人物就好像是凭空出现一样。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朱棣身边居然还有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当他们真的见到这个名字土里土气的家伙的时候,震惊之意更是无以复加。
实在是太年轻了!
王小明虽然心理年龄能够与朱棣持平,但是生理年龄也就是一个十六岁的半大小子。在平常百姓家,这个年纪正好是可以成亲的年纪,但是一个刚刚可以成亲娶媳妇的小子,却是朱棣能够登上皇位的功臣!这实在是不由得人不震惊!
一个十六岁便是能够跟着朱棣打天下的人,以后都成就岂不是要逆天?
然而,最令这些不熟悉王小明的人们震惊的并不是王小明的年纪,而是朱棣对他那堪称“宠爱”的赏赐。
在那道封赏各个功臣名将们的圣旨之中,王小明的名字后面还跟着一个称呼——陈国公!在这称呼的后面还有两个字,那是无数武将们奋斗一生而不得的两字——世袭。
圣旨一出,朝野震动。有的愿望。
(本章完)
第213章 理由()
没有人想到,一个不被人所熟知是小子,居然能够与朱能,张玉这些朱棣的心腹一样,贵为公爵。而且,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公爵爵位居然是个世袭的!
要知道,这爵位可不是说给就给的,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而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子居然能够得到一个世袭公爵的位子,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要知道,在明代,封爵一共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而其中公爵地位最高,也最稀少。能够被封为公爵爵位的人几乎都是立过大功的人,而且还不是一般都大功。例如洪武年间,能够得到公爵爵位的人,几乎都是拿命拼出来的。可见一个公爵的爵位,绝对是难遇也不可求的存在。
另外这爵位,还有流和世的区别。所谓流,就是说这爵位只能你自己做,你的儿子就不能用了。到时候即使是你的后人沿街乞讨,那也是命,富不过三代,饿死算他活该。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后,你的儿子、儿子的儿子还可以继承你的爵位。
而王小明就是被朱棣封为实习公爵,也就是说只要日后他一家子不惹出什么事,像小小明,小小小明,以后都会是陈国公。
但凡是被封官进爵的人,都会由皇帝发给铁券,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为。这张铁券也不简单,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种版本。
特殊版本分别颁发于朱元璋时代和朱棣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时代要想拿到铁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开国功臣的身份。而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朱棣靖难夺权。
要知道,大明只有一个朱元璋和一个朱棣。所以这两个版本的铁券极为少见,在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当然了,如果哪个人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
这两版铁券虽然彰显了主人地位之高,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拿到这两个铁券的人,有不少人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朱元璋当年所颁发的那一版,得到那版铁券的人,几乎都被朱元璋免费送到阴曹地府旅游去了。
不过,对于这些文臣武将来说,他们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那一张铁券吗?虽然拿到之后也可能将自己的小命丢掉,但是这毕竟是一项利益大于风险的投资。
然而王小明那个不过十六岁出头的小子,甚至在这天下都没有什么名声的人却是得到了很多人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这就让很多人感到了极度的不平衡。
对于那些跟随朱棣一同靖难的人来说,王小明被朱棣封了公爵,并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虽然论功劳,他还比不上朱能,张玉等人。但是他们也都是知道,如果没有王小明,朱棣即使能够夺下皇位,也会费更大的力气。
而且,他们这些人与王小明可以说是战友关系,对于王小明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奖赏,他们虽然感到奇怪,但也没有任何不满或者是嫉妒。
但是,那些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投诚的家伙们却并不是这么想。他们奋斗了这么多年,在朝堂之上摸爬滚打,为的不就是得到个爵位吗?但是谁想到一个不过十六岁的毛头小子居然都是爬到了他们的头顶上,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想他们兢兢业业工作了这么多年,就算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而你一个毛头小子,凭什么能得到如此殊荣?就算你是皇帝陛下眼前是红人,那也不行!
在朱棣圣旨下达的第二天,便有几位官员联名上书,要求朱棣对于王小明的爵位再做考虑。
然而朱棣只是淡淡的一句“知道了”,便是将此事暂且搁下。
不过,朱棣实在是小觑了这些人的坚持,就在这些人的奏折被搁下没几日,便是又有人上书要求朱棣再考虑一下关于王小明爵位的问题。
朱棣继续不理会
文官们继续上书。
除了那些极为精明的家伙们没有发表意见,几乎所有不了解王小明的人都站l出来。
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而且他也是一个不容许其他人插手自己决定的人。于是,面对这些人的不断上书,朱棣给出了言辞可以堪称“粗鲁”的回应。
大意总的来说便是“老子我已经做了决定,你们这群吃饱了没事干的人要么给我老老实实地眯着,要么我帮你们永远眯着!”虽然朱棣并没有明说,但是那意思却是极其明确——要么闭嘴,要么去死!
这下所有人都不敢再说什么了。他们似乎知道了一个事实,这个叫做王小明的小子,在朱棣的心中,似乎有着不低的地位。
然而那位在朝中引起了如此风波的“陈国公”大人,却是在一个早晨,悄悄地离开了京城。
“先生,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小明那个小子虽说也有不少功劳,但是要封为公爵,似乎还是有些勉强啊,陛下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道衍的住处,马三保轻声问道。
朱棣夺得皇位之后,马三保也不再是曾经的地位。如今的他已经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而且,现在他也不再是什么“马三保”,而是在历史上留下传奇一笔的“郑和”!
“呵呵”道衍轻轻地笑了笑,似乎是毫不在意一样“那么你也认为小明不足以享此殊荣吗?”
“当然不是。”郑和摇了摇头“只是觉得,陛下如此旨意,岂不是将小明给推到封口浪尖去了?”
“看来你也是这样想的。”道衍点点头“那么我来问你,你与小明这孩子也已经相处四年,你觉得,这孩子品性能力如何?”
郑和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虽然年龄尚还年轻,但却是栋梁之才。”
道衍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不错。那么我再来问你,小明那孩子今年多大?”
“啊?”郑和愣了一下“十六啊。”
“那么陛下呢?”
郑和又是一愣,似乎是有些明白了道衍的意思。
道衍笑了笑“如今殿下已经到了不惑年纪,而小明还只是十六岁出头。虽然现在小明还只是勉强够资格做一个公爵,但是二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甚至是四十年后呢?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未来必然是国之栋梁。陛下这并不是真的觉得小明够资格,他是想要为咱们大明,为太子爷留下一个未来能够顶起半边天的人啊!”
(本章完)
第214章 返乡()
河南开封,上杨村。
这是一个不大的小村庄,整个村子也不过三十几户人家。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是以务农为生,说起来,这里的农业发展历史甚至超过了了整个大明存在的时间。
上杨村并不大,那场波及了整个天下的战争也与这个小村庄没什么关系。这里就这么几户人家,甚至连朝廷征兵都不会到这里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即使来了,也没有任何用处。
对于生活在上杨村中的村民们,这天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皇帝究竟有谁来做也与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只关心今年的收成要好,今年的赋税不要太高。
这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只要有一块地,只要能够活下去。他们很容易满足,但是很多统治者甚至连这样的要求也不愿意满足。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打仗,也不愿意死。但是,当他们连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反抗,他们必然会斗争。其实,自古以来所有的农民起义不过是为了一块土地。
然而暴元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朱元璋站了出来,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大明。
今天上杨村似乎有些不一样,当然村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没有人看到,上杨村外却是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这些人是晌午进了上杨村地界,虽然这个时候留在村中的村民们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