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便富甲天下。齐国之所以富裕,主要就是因为齐国控制了当时的盐业,这也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主要依仗。
第六十一章 制盐()
更新时间:2012…11…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越三国都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只有齐国炼制出了盐来,因为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淋煎法的第一步是利用碳酸根离子与卤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即食盐)溶液。
齐国的盐工一般先在粘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再将其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木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
这一过程中,氯化镁和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碳酸钙和氯化钠。而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易溶于水,就会形成沉淀。
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立即析出并被过滤网拦下,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入深坑,成了高浓度(估计甚至可能是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此后对卤水的处理方式分两种:
一种是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也可以浸入冷水加快冷却)。随着温度的降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陶罐的内壁便会生长出一层厚厚的氯化钠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同时析出的还有少量带苦味的氯化镁水合物,对食盐的口感略有影响。罐中剩余的液体仍然是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以掺上一些卤水重新用来淋浇草木灰。
另一种是将卤水倒在宽阔、平底的浅锅中用火煎熬,火候由富有经验的老盐工来控制。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水合氯化镁先是水解成碱式氯化镁和氯化氢气体,并脱掉五个水分子。接着,在氯化氢环境中,碱式氯化镁继续分解成为白色无味的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
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销路广阔。
虽然燕国和越国都有海岸线,却没有卤水。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很高,每公斤海水中平均大约含有27克,而食盐的浓度要达到每公斤海水含265克时30c才会结晶出来,所以燕、越两国制盐工艺的燃料消耗大,效率很低;而且因为缺少齐国盐业淋浇草木灰这道工序,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其中的氯化镁极易在潮湿的气候中吸水成为六水合氯化镁晶体,而氯化钙在今天则更是被广泛使用的吸水剂,这两种杂质吸水会导致食盐板结。
所以,燕国和越国虽然也能制盐,却成本高,销路差,无法从制盐中挣钱。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却不受这个限制,因为秦有丰富的湖盐资源。虽然没有像齐国那么丰富,但是秦国也足以用湖盐来富国强兵。
不过在中国近代,原来的越国一带反而成了最大的盐场,而战国时的那点技术问题也早已解决了。姬丹告诉王俭的制盐方法叫做板晒法,据说是清朝一个叫王金邦的舟山人发明的。
一天,王金邦偶然见盐箩、扁担上的卤水珠子经太阳暴晒结成盐粒,萌发用盐箩底糊海涂泥、锅盖等盛卤水让太阳猛晒,结晶成盐的设想。
经过长期的摸索,这种制盐工艺逐步定型为用长约2米、宽1米的杉木板作底,四周钉上4—5厘米见方的木条作“堤”的盐板,并摸索出一套晒制工艺,称为“板晒法”,代替煮法制盐。板晒法工艺主要分摊板、收盐、沥卤三步。
10块盐板为一组,称一幢。开晒时将盐板摊置于四角钉有小木桩的晒场,既平整又通风。板内注卤,经日晒风吹结晶盐粒,推拢铲入盐箩,沥干卤水,即成盐。一般早晒晚收,遇风雨或浓雾天,盐板收拢时10块一叠,最上面一块反面覆盖俗称盖板之,以免其余板内的存卤余盐遭雨露水稀释;并用绳索捆扎,防风刮倒损坏。待天晴,复摊板开晒。
此法用力少而见效快,受到远近效仿,很快在舟山盐区全部推行,后又推广至江南各盐区。
不久,辽东最南端沓氐城附近来了一批民夫,穿着统一的服装,由辽东官员亲自带领。数日之后,姬丹接到王俭的捷报,说顺利炼制出了食盐。然后,一队燕国士兵来到沓氐,将这里包围起来,禁止闲人出入。
这天,望平城市场上突然出现一批质量上乘的食盐,而且价格低廉,只有不到原来的一半。不过盐商们并没有多少反应,因为这批食盐很快就销完了。
又过了几天,同样的食盐再次出现,还是同样的价格。接着,这样的食盐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隔二、三天就有一批。不仅如此,数量也越来越大,除了望平,辽东的其他城池也开始出现。
盐商们坐不住了,四处打听,发现是由一家名为大燕盐行的商家在经营,而这家大燕盐行隶属于大燕钱庄。
这些盐商很多都是从齐国过来的,消息很快传到齐国。辽东一郡的生意说小不小,但是对于齐国这样掌控全天下盐业的大国来说,显然不算什么。所以,一开始消息并没有引起齐国当权者的主意,以为燕国与秦国一样,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湖盐。
辽东的盐商们没法做生意了,只好退出辽东市场。过了一个月,辽西也开始出现这种价廉高质的食盐,甚至右北平郡、渔阳郡都出现了这种食盐。这下齐国上下都震惊了,齐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燕国。
一种商品想要取得定价权,就必须有垄断地位。现在燕国也大量出产食盐,市场上价格大跌。虽然还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但是已经没有暴利了。
燕国出产就出产吧,偏偏价格又定得这么低,让齐国盐商的利润大大降低,这叫齐国情何以堪?
齐国使者从燕国回来,带给齐王的消息是燕王对此一无所知。燕王说的是大实话,但是在齐王眼里,却分明是在搪塞,暗暗下决心伐燕。
第六十二章 丹城()
更新时间:2012…11…16
十月一号,对于姬丹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无论是穿越前的姬丹还是现在的姬丹。这天一大早,姬丹骑着黑旋风,领着郡守府文武官员侍从,满心欢喜来到丹城的南门外。
姬丹停了下来,端详了一会城门和城门上的城楼,却没有进去,而是绕过南门,到了西门。接着,姬丹还是没有进去,再从西门绕到南门,一路往东,走过东南角的大桥,再往北来到东门。到了东门,姬丹一马当先,踏上永定桥。
当年永乐大帝迁都北京,说是要以天子之尊镇守边陲。姬丹如此大费周章,便是要告诉辽东的百姓,现在姬丹以太子之重镇守辽东边境,叫辽东百姓放心过日子!
太守隗彦比姬丹早一步入住丹城,今日隗彦早早得到通知,率领首批入住的城中百姓前来迎接。姬丹一看,数百老弱正在桥那边等他,急忙跑过去,跳下马来。
“隗太守请起!老人家请起!大家起来吧!”姬丹将隗彦扶起,又扶起隗彦身边的另一位老人。
“谢太子!”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虽然老人既不能打仗,也不能干活,却是民心的象征。可以说,得老人者得天下,姬丹也不敢怠慢。
“这位老人家,是从哪里迁来的?在城中住得惯吗?”姬丹问道。这位老人满脸皱纹,皮肤粗糙,手指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干农活的。
“回太子,小民是从西安平乡过来的。住得惯!小民一家四口,现在都入住丹城了。小民的大儿子现在在城里的豆腐坊磨豆腐,二儿子在铁匠铺打铁,三儿子在染坊做工。大家都挺好的。”
“好!”姬丹听了兴高采烈,抬起头来问道:“东胡就在丹城北门外,大家怕不怕?”
“不怕!太子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只要由太子带领我们,我们什么都不怕!”
“好!”姬丹说道:“我虽是太子,但是心与大家在一起。建造新城就是为了让辽东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百姓与我一条心,我们便可将丹城建成铜墙铁壁,从此东胡不敢再入辽东半步!”
接着,姬丹骑马进入城去。现在城内的情形与姬丹上次来时又有所不同,从南门到北门、从西门到东门这两条主干道呈十字在城内正中间会合,形成一个不小的广场。马路宽阔无比,足可以并排拉十辆马车。
除了这两条主干道,从西到东还有六条同样宽阔的马路,从南到北也还有四条这样的马路。加上无数的小路,说起来真是天圆地方,四通八达。剩下的小路却还没来得及开始修。
郡守府在东西主干道上,靠近东门。东边的城墙下面有宽阔的辽河,而其他城墙下面现在什么也没有,所以相对来说靠近东边城墙会安全一些。
不一会儿,姬丹来到了郡守府。姬丹站在郡守府门口,仔细观赏。郡守府建造得高大宽敞,门口两只巨大的石狮子,尽显威严壮丽。
郡守府旁边不远是太守府,而郡守府的对面却是大燕钱庄。在任何时代,钱都是实力的很重要一部分,有钱才能发展实力。这里将成为大燕钱庄的总店。
整条街上冷冷清清,除了这些官家的建筑,其他地方都还是一片草地,没有任何其他建筑。不过姬丹见到离北门不远处有一片军营。这里是丹城守军驻扎之处了,大概能驻扎五千士卒的样子。
如果姬丹站在这里往南看,在南门附近可以看到很多民房、作坊、店铺正在建造,甚至还有居民已经搬进来了。
由于给士卒居住的房子还没有开始建,所以驻军便像野外一样扎下营寨。当然长城驻军主要还是驻扎在城外,现在分成两个大营,分别在东门和西门外。
东门外的东营是裨将结巴的五千士卒,西门外的西营是裨将干疤的五千士卒,而城内的守军由姬男和隗洪率领,隶属于太守隗彦。隗洪是隗彦的亲侄子,有勇力,经隗彦推荐,被姬丹任命为旌卫。
姬丹的近卫队一千骑兵在北门附近扎营。姬丹将石头留在辽西之后,便亲领那一千近卫队。本来近卫队还有步兵,不过现在对付的东胡兵主要是骑兵,步兵没多大用,姬丹便没有再组建近卫队步兵。
早有士卒在郡守府门口把守了,见到姬丹前来,急忙跪下迎接。
“哇!我们的新家好大啊!”一进门,旁边的桑儿叫了起来。
“我们进去看看吧!”
看着大家的笑脸,姬丹心情愉快,一行人随姬丹进入郡守府。
对桑儿来说,郡守府就是她的家了。不过也是,姬丹并没有另外的宅院,这里既是他办公的地方,也是他住的家。
桑儿现在像是姬丹的女婢,又像是这里的女主人,说不清,道不明。虽然老是有人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桑儿,不过桑儿也不在意。对于桑儿来说,姬丹便是自己的主子,只要自己行得正就行了。
入冬在即,根据以往的经验,东胡兵随时都有可能入侵。姬丹早已在北门外百里内布上了斥候,每十到数十里一骑,一有异动便会飞马来报。
辽东这边对东胡严守谨防,朝鲜这边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此次南征,朝鲜太子子润亲自统领。其中,朝鲜大将金宝领兵三千,军中参赞马勇领兵三千,甘利从辽东带兵三千相助,而子润自己领兵五千,共计一万四千。
辰国是个农业小国,由许多部落组成,有些甚至尚处于奴隶制社会。这次朝鲜准备充分,子润大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辰国都城带方城。子润命三路大军继续进剿辰国残余军力,自己据守汉城,居中调度。半月之后,三路军马清剿完毕,在带方城会合。
这次甘利领兵出征,主要负责粮草接济等事务,基本没有冲锋陷阵的机会。甘利带出来三千士卒,一场大战下来,居然还有三千士卒,可谓是奇迹。明天,甘利就要带着自己的三千士卒回辽东复命去了。走之前,子润特地开了个庆功宴。
第六十三章 偷袭()
更新时间:2012…11…17
一喝上酒,军人的豪迈气概就出来了。朝鲜大将金宝是一员猛将,虽然甘利出力不多,但是金宝也不计较,非常豪爽地与甘利痛饮,不知不觉人已经微醉。
突然,甘利注意到一边的朝鲜大将马勇一直在注视着甘利。马勇作战勇猛,用兵很有一套。甘利还听说马勇是子润的亲戚,子润的亲姐姐便是嫁给了马勇。
但是在甘利眼里,马勇是一位很神秘的人,因为他总是带着一个虎头面具。不知为何,甘利总对马勇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乘着酒兴,甘利来到马勇面前,给马勇敬酒。
“马将军真乃猛将也!末将佩服,这里给你敬酒了!”说着,甘利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甘将军客气!这次没有甘将军及时供给粮草,我马勇也不敢冒进。”说着,马勇左手掀起面具,一仰头,举起酒杯,将酒喝了下去。
“吕…”
就在马勇一仰头的瞬间,甘利突然认出了马勇便是数月前被姬丹赶走的吕况。“吕将军”三个字还没出口,甘利醒悟过来,顿时吓出一身冷汗。甘利急忙闭口,停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才好。
马勇喝完酒,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又很好地掩饰了过去。甘利干咳一声,说道:“留在这里,喝酒太多。时间已经不早了,末将明日还要赶路,还是早点回营。”
说着,甘利向子润告辞离去。出了府门,甘利一路骑马狂奔,往自己营寨赶去。回到军营,甘利下令紧闭寨门,加强巡逻,同时命令今晚三更造饭,五更出发,回辽东。
“太子,”甘利一走,马勇立刻向子润报告说道:“大事不妙,甘利好像已经认出我来了。”
“嗯?”子润放下酒杯,问道:“你确信?”
马勇点点头。子润思索片刻,镇定下来,说道:“就算被他认出来,也没什么好怕的。我看辽东的兵马,有一半以上老弱不堪。等这边事情了了,本太子要亲征辽东,为朝鲜国扩土开疆!”
“太子英明神武,征伐辽东,不过探囊取物!这次甘利领兵前来,将我朝鲜山川地形尽皆了然于胸,将是我朝鲜一大劲敌啊!”马勇献计道:“既然辽东与我终有一战,也不能让甘利这么顺利地回去,回去了还要增强辽东实力。不如明日伏兵半路,将其尽皆斩杀,免除后患!”
子润沉吟片刻,问道:“万一被他们走漏了一些怎么办?”
“太子,可以让士卒换成辰国服饰。如此,万一走漏了,也可以推说是辰国的残余势力干的。”
子润想了想,猛地把酒杯一摔,说道:“好!马勇、金宝听令!”
“末将在!”
“你们连夜去布置,明日辽东兵马回去的途中,伏击甘利,务必要将其全歼!”
“是!”
就在姬丹入住丹城的第二日,突然一骑飞来,到了郡守府门口马背上滚下一人。此人浑身鲜血,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昏死了过去。府门外的侍卫大吃一惊,急忙跑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被派往朝鲜的旌卫甘利,急忙将其抬入太守府。
不久,姬丹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