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当年孙膑和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乃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庞涓先起了歹心,谋害孙膑,而孙膑技高一筹,反将庞涓射杀。这是题外话,不过庞涓一死,魏**事实力大损,也从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再也没有恢复到当时的鼎盛。
再如后来十年前,秦国进攻韩国上党,上党太守冯亭不愿被秦国占用,降了赵王,把战火烧到了赵国,由此引发了长平之战。
这两场决定谁是霸主的战争虽然都是由韩国引起,主角却都是别的国家,足见其悲剧性的地位。历史上韩**队屡战屡败,成为第一个为秦国所灭的诸侯国。
尽管如此,韩国也有其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韩国的兵器。当年苏秦游说韩王的时候曾说: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如此,足见其兵甲之坚利。
这里弩与弓不同。楚国的神射手养由基能百步穿杨,姬丹的大将朱力能射出三百步外,穿透敌兵铠甲,这就是弓箭手的威力。
而弩轻易便能射出一千步之外,威力不减,括蔽洞镝,不在话下。所以说弓与弩的威力绝然不同。还有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能陆断牛马,水截鹄雁。正因为如此,韩国也曾经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将都城迁到新郑,国势强盛一时。
不过与其他大国相比,韩国的战略资源还是欠缺一些,最终沦落到了没有诸侯国救济,便会随时被灭国的境地。
兵贵神速。不过这个时代秦国出兵的速度并不算快。按照秦国的制度,国内兵马调动,只要超过五十人以上就必须要有秦王的兵符。而兵符一般由玉石雕刻而成,分为两半,一半交给领兵的将军,一半由秦王保管。等打仗打完,将军回来复命,交出兵权,解甲归朝。
这样的制度下,秦王掌握了绝对的兵权。虽然不够灵活,兵马集结速度不快,但是胜在稳定。秦国数代国君,几乎年年征战,但是很少听说有将领兵变的事情。
等蒙骜领兵二十万,从咸阳城出发,还没到成皋城下,其他诸侯国的兵马已经在韩国集结了。
首先到的是魏国,出兵十万,由大将芒卯为主将,卫庆为副将。然后是赵国出兵六万,由名将李牧之子李宽为主将,归度为副将。接着楚国的兵马也到了。楚国与魏国相同,也是出兵十万,由大将景阳为主将,张义为副将。
韩王名叫韩然,自从祖先韩康子与魏国的魏桓子、赵国的赵襄子共灭智氏,同分土地之后,传至韩然已历九世。由于韩国的地理位置,中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历代国君能维系政权,实属不易。
这次秦国要夺取其战略要地成皋,大有灭韩国之势。韩然自然要举倾国之力,奋力反抗。于是尽起国中之精兵十万,命公孙婴为主将,暴鸢为副将。这样,合纵国这边就有三十三万兵马了。
韩然派往燕国的使者回来报告说燕国也会出兵,但是兵马不多,只有两万,也没有说明是谁统领。虽然出兵不多,但是韩王还是能理解,毕竟燕国也是个小国而已。燕国离韩国最远,等各国兵马都到了,燕国兵马还没有到。
不过韩王也不急,与齐国不同,对于合纵一事,燕国一向是很积极的。想必是兵马要集结,在路上耽搁了。
要说合纵国方有五国,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有六国,因为还有一个很小的领地便在巩城,其领主乃是东周公。
说起巩城和东周公,这里要介绍一下。当年周郝王在的时候,将自己已经很小的封地分成了两块,一块封给了西周公,一块封给了东周公,周郝王自己与西周公一起住。早在七年前,西周公与周郝王一起都被秦国灭了,现在只剩下东周公。
巩城位于成皋以西数十里处,东周公便居住在这里。听说秦国大将蒙骜领兵二十万前来攻打,东周公头都大了。虽然秦军扬言是攻打韩国,但事实上东周公的封地巩城比成皋还要靠西,秦军如果打来,首当其冲的反而是东周公的封地。
东周公心中焦急万分,比韩王还急,亲自跑到韩国都城新郑去求见韩王,韩王最终答应将兵马推进到巩城驻扎,防守巩城。
其实韩王也有他的算盘,巩城和成皋虽然只有几十里路,但是中间却隔了一个洛河,如果能将秦军隔离在洛河以西,这样就相当于拒敌于国门之外了。这样,韩国的国土就不用遭受刀兵之苦而又起到抗击秦军的作用,对于韩国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韩、赵、魏三国的兵马刚刚开进巩城,第二天,巩城城外尘土飞扬,秦国的二十万大军也到了,大战正式拉开序幕,而燕国的大军还未见踪影。
第二百零九章 遗命()
更新时间:2013…03…21
这天,姬丹正在御书房批阅文件,为这次远征做最后的安排,突然太监来报,说姜姬在宫外求见。姬丹一听,不敢怠慢,急忙将她请进来。姬丹做太子的时候,姜姬对他照顾有加,现在做了燕王,政务繁忙,反而接触少了。今日姜姬前来,想必是听说姬丹要远征,前来送行的。
等姜姬进来了,姬丹才发现,原来妹妹姬兰也跟着来了。很久没见到姬兰,现在又长高了,隐隐有些亭亭玉立的样子。不过姬兰行为还完全是个小孩,一点没有大人的样子,一见到姬丹,便哥哥、哥哥地乱叫。
“兰儿,不要乱来,快给大王请安。”姜姬呵斥几声,欠身施了一礼,说道:“哀家给大王请安!”
“太妃快快请起!”姬丹急忙上前扶住,招呼两人坐下,然后叹了口气,说道:“唉,自从登基之后,孤日夜忙碌于政务,很少有时间享受亲情了。”
“你呀,”姜姬笑了笑,说道:“没登基的时候盼着你登基,现在成了燕王,哀家又有些怀念以前的日子。那时大王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威风,但是时间总是自由的。”
“是啊,有些人争着抢着要这个王位,孤就没看出这个位子有什么好。”
……
姜姬和姬兰是姬丹在这个世上难得有亲情的人,母女俩能过来,姬丹也是很高兴的。姬丹索性把手中的公务放下,陪着两人走出御书房,在宫中四处走走,边走边谈。
一开始三人谈了一些蓟城发生的事情,讲讲笑话,后来谈到新开的学堂,姬丹问起姬兰的上学情况,才知道还没有上学。
姬兰今年也八岁了,这个年级还不上学,在现代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姬丹急忙劝姜姬给姬兰物色个好的师傅,不过姜姬心中却不以为然,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不过见到姬丹坚持的样子,姜姬也只好答应尽快去办。
谈着谈着,姜姬又提起姬丹的弟弟姬宁,说姬宁最近得了感冒。虽然姜姬没有明说,但是姬丹听得出姜姬是想劝姬丹多关心关心自己的亲人。
由于出了姬贤那档子事情,姬丹对姬宁还是有些忌讳的。不过现在姬宁只是个两岁的小孩,姬丹自己都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去防着什么。
等姜姬走了之后,姬丹并没有亲自去看姬宁,而是马上命令宫中最好的太医张千前去探查姬宁的病情。
姬丹与众将约定十天为期,如今终于就要到了。临出蓟城,乐闲、隗彦、田光、荀达等都前来相送。
“大王,您即将远征,臣有一事,事关国家社稷,不得不相问。”隗彦神色凝重地说道。
见隗彦如此严肃,想必是一件大事,姬丹也不敢等闲视之,急忙问道:“哦,何事?”
“大王这次远征,亲冒矢石,凶吉难料,难保没有万一。若大王果真出现意外,国中何人可继大位?”
“你…”姬丹本来以为隗彦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谁知是咒自己死,顿时怒气冲冲,说道:“孤命系于天,天不灭孤,何来意外?”
姬丹的语气中明显带着怒气,这谁都能听出来,谁知隗彦毫不在意,继续说道:“大王命系于天不假,怎奈天意难测。为大王的社稷江山,燕国的黎民百姓,还请大王指定继位之人,臣等也好辅佐,而国中也才能稳定。”
姬丹本不想回答他,不过他说的确实是一大顾虑,只是别人不敢提出来罢了。看到隗彦如此执着,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姬丹压住心中怒火,想了想说道:“孤若真死了,孤之妹可以为王。”
“姬兰?”隗彦吃了一惊,接着也不废话,郑重地说道:“是!”
这里其他几位大臣也都听到了,心中虽然都暗暗吃惊,不过没有人有非议。至此,此事便没人再提。
等姬丹离开蓟城,荀达对隗彦说道:“大王乃是戏言也,女子岂可继承王位?大王有王弟,以荀某之见,若大王果真有事,需立姬宁为王。”
隗彦想了想说道:“我看大王不像开玩笑。倘若真出了什么事,我等应当依照大王遗命,立姬兰为后。”
辞别了大臣们,姬丹领着近卫军来到易城。这里,姬丹已经聚集了两万兵马,整装待发。这次出兵远征,不同于在国内作战,姬丹挑选的都是精兵,由干疤、曹永、姬男、孟霸四员大将统领。不仅仅士卒,而且战马也都是东胡战马。所以虽然数量只有两万,其实战斗力不下于其他国家同样数量的军队的两倍。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姬丹一直信奉这句兵家名言。
自从上次大清河三角洲大战之后,姬丹没有把那三万东胡战马都送回辽东,而只是把受伤的和待产的共两千匹战马送回了辽东,剩下的战马都留了下来。为了好好照顾这些战马,姬丹还特地在易城附近建了马场。
现在冬季早就过去,这里有草料,所以也不用专门去其他地方去运来。不过姬丹知道马也是需要好的草料的,不然没法长得强壮。此事当然不需要姬丹太操心,姬丹已经把这个事情交给太府的骆博了,让他负责去研究好的草料,然后想办法在辽东大面积撒种子。
骆博对于姬丹的想法很激动。改天换地,这在姬丹穿越之前很常见的事情在这个年代却是难以想象的。
母马差不多每年都会发情,每次孕期八个月,一次产下一头小马。按照这个速度,差不多两年,马场的马匹数量便可以翻一番。但是马匹多了也得有足够的草料去养活,所以想要马匹多,真正的问题不是马匹本身,真正的问题是草料。
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个辽东的草种换上一遍,将其中的一半换成好的草料,这样可以多养活多少匹马?
由于说好到了韩国,粮草由韩国供应,所以姬丹的两万大军只带了几天的干粮便从易城出发了。轻骑上阵,行军速度就会快得多,不然整支军队会被辎重拖累。
姬丹选择的路线是从易水渡河经过武阳、桑丘一带到赵国。然后在邯郸城南渡漳水入魏国,一路向西南,再如韩国。这是最快的路线,也是水路最少的路线。姬丹带着骑兵,走水路越少越好。
大军刚刚渡过易水,武阳城方向便有十来骑朝这边急奔而来。到了姬丹面前,有一人从马背上滚落下来,姬丹一看,原来是武阳太守雷振带着主簿崔述以及十来名侍卫前来。
"臣雷振拜见大王!"
"请起!"姬丹说道:"雷振,你不好好守城,怎么到这里来了?"
"回大王,臣听说大王亲征韩国,经过这里,特地前来拜见。"
"嗯。"雷振虽然是个莽夫,但是姬丹感觉他还是有臣下之道,点点头,说道:"武阳城离赵国最近,孤走之后,你要严加防范。如果发生什么万一,可以速去易城求救。孤在易城留下了四万大军,由姬存孝统领,必会前来支援。"
"是!"雷振答应一声,迟疑片刻,说道:"大王,臣有一个请求!"
"哦?请讲!"
"大王,臣不愿守城,臣愿随大王出征!"
"胡闹!"姬丹一怔,看了雷振一眼,厉声说道:"武阳城孤城悬于易水之南,赵国早有吞并武阳之意。你镇守武阳,此乃是大将之任,非其人不能守。孤因你能得武阳民心,方才命你为太守。"
见到雷振低着头不说话,姬丹觉得自己反应大了点,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你想建功立业,孤能理解。不过建功立业不只是看你杀敌多少,你若能好好守住武阳城,待孤回来,便记你一大功!"
"是!臣谨记大王教诲!"
"嗯!你能主动请战,孤心甚慰!下次如果再出征,孤带上你!"
雷振一听大喜,再次跪倒在地,说道:"多谢大王成全!"
打仗是要死人的,能主动请缨的人不多。智、信、仁、勇、严,雷振能如此做,至少说明他不惧死,不愧为这个勇字。
姬丹在这里没有多做停留,整顿完兵马,便向南而去。行出数十里,在快到桑丘城的地方,斥候来报前面不远处出现一支近万人的兵马。
姬丹想了想,下令继续前进。不久,真的看到了一支全副武装的赵国大军。姬丹凝目仔细观看,见到前面一面大旗上书一个“廉”字,旗下一人正是赵国大将廉颇。见此,姬丹急忙止住后军,缓缓策马上前。
这已经是姬丹第三次与廉颇遭遇了,每次都是在战场上。马上的廉颇还是威风凛凛,丝毫没有老态。
"这个老不死想要做什么,怎么还没死!"
姬丹心中骂了一句。虽然心中这么骂着,其实姬丹还是很敬重廉颇的。这就好像三国时曹操对关羽的态度,虽然恨之入骨,但那是因为关羽不为曹操所用,对于关羽的人品,曹操还是非常敬重的。
见到姬丹上来,廉颇拱拱手,显得颇为恭敬,说道:"臣廉颇拜见大王!"
"嗯,廉老将军,我们又见面了!"姬丹也同样行了个礼,说道:"老将军在此等候,可是要为孤的大军送行?"
廉颇迟疑一下,说道:"能为大王送行,臣不胜荣幸!"
"好!"姬丹高兴地说道:"拿酒来!"
马上有军士取来了两个大杯,满满斟上,递到姬丹面前。姬丹自己取了一杯,然后吩咐道:"去,把这杯酒送给廉颇。"
士卒端着酒杯来到廉颇面前,姬丹大笑道:"哈哈哈,老将军可敢与孤同饮?"
廉颇把眼一瞪,说道:"死都不怕,还怕一杯酒?"
说着,廉颇接过酒杯,朝姬丹遥遥作势,便要喝下。此时,廉颇身边一名副将小声说道:"父亲,小心有毒。"
第二百一十章 长途跋涉()
更新时间:2013…03…22
说话的人名为廉宪,是廉颇的长子。廉宪长得彪悍无比,子承父业,从小随父亲征战各方,也是一员猛将。
听到廉宪提醒,廉颇也不避讳,用正常的声音平静地说道:"燕王非比他人,不久便为我主之佳婿。何况燕王乃是天下少有之雄主,岂会用这等卑鄙伎俩?"
"哈哈哈,说得好!你我同饮此杯!"
说着,姬丹先一饮而尽。等廉颇将酒喝下,姬丹说道:"廉将军真是大将风度,令孤折服。孤有军务在身,不便久留,还请将军放行。"
“让出道来!”廉颇朝身后大喊一声,把手一摆,说道:"请!"
赵国士卒纷纷让到路旁,姬丹朝廉颇拱拱手,领着大军穿行而过。廉颇驻足一旁,等姬丹大军通过之后很久,还在路上看着。
"父亲,我们要不要跟上去?"廉宪说道。
廉颇遥遥头,说道:"不必了,赵王自会派人监视。"接着廉颇叹了口气,说道:"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