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逐一佩戴,摆着各种姿势,感受佩戴后是否会碍事。
周瑜十分肯定耿浩的改进,耿浩上次拿来的炭笔,周瑜试用了多次,也将试用感受反馈给耿浩。总体是肯定,但还有一些不足。
周瑜一边说,耿浩一边认真记录,并说出自己的进一步完善的想法。
“炭棒写小字太粗,写大字太细,这一点不如毛笔。”
“嗯,我回去开发多个规格的出来。”
“笔杆都是竹的,和华贵服饰不般配。”周瑜是个讲究穿着的人,很在意服装与配饰的搭配。
耿浩是个邋遢的人,以前是不变的一身行头:皱巴巴的t恤、脏兮兮的牛仔配双运动鞋,变化的,不过是根据天气冷暖,套上或薄或厚的外套,听周瑜如此说,耿浩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立刻回去尝试用不同材质做笔管。”
“如此最好。”周瑜也被耿浩激发了灵感,“可以尝试铜、玉等物啊,若是用玉做笔管,便可搭配多种服饰,握在手里,亦有温润之感。”
耿浩连连点头,认真记录着“用户体验”。
“不过,还有一事甚是严重。无论用何材质,制作均费时耗神,可是这个炭棒损耗很快,炭棒耗尽,笔管留之无用、弃之可惜。”
耿浩意识到,这可是个严重问题,竹笔管扔就扔了,玉笔管、铜笔管若是扔了,往轻了说是“包装过度”,往重了说可就是“奢靡之风”了
“哦,好,节俭环保该提倡,奢侈浪费很可耻,我回去想办法解决”
耿浩四年多前,就认识周瑜了,如果算上最初被孙坚军俘虏,喊着周瑜的名字救命,耿浩五年前就和周瑜扯上关系了。
认识这么久,头一次和周瑜聊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
周瑜和孙策,都属于玉树临风型,外形俊朗,但给耿浩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孙策是表面上笑嘻嘻,没个正经,但一涉及正事,便立刻换了面孔,严肃起来更是吓死人。跟孙策在一起,耿浩总有提心吊胆的感觉。
周瑜则不同,刚认识周瑜时,耿浩觉得周瑜不苟言笑,还有些孤傲,这也难怪,耿浩第一次和周瑜接触,便是那“玉玺”事件,耿浩那次是无比紧张、狼狈不堪,从那开始,见到周瑜,便觉心里发虚。(参见寻宝奇兵前后章节)
这次和周瑜深入探讨新式炭笔的改进问题,耿浩发现,周瑜冷峻的外表下,还有一颗时尚的心啊。人家是奶油小生型嘛,不时尚怎么配称“周郎”。
周瑜也发现相貌猥琐的耿浩,竟然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艺术眼光更有独到之处。
简单说吧,新式炭笔,技术与时尚,拉近了三国时期“高帅富”与两千年后“屌丝男”之间的距离。
两人间的谈话,逐渐从“技术”“时尚”话题,转向真正的聊天唠家常,相互间的称呼也从“耿先生、周将军”变成了“耿兄、周郎”。
聊着说着,时候已不早了,耿浩收起记得满满当当的绢布,起身告辞。
“耿兄稍等。”周瑜找出一截玉管,粗细正适合做笔管,“小弟家中原有一只玉锁,不慎跌碎,只有此杆上好,某原本想找巧匠以此做只玉笔,现在就送于耿兄,试做炭笔吧。”
耿浩再三感谢,伸手欲接,周瑜笑着把手收了回去。
“耿兄,你上次说要我帮忙,现在总该告诉我帮什么忙了吧?”周瑜笑着道。
耿浩和周瑜聊了半天,也愈发了解周瑜、敬重周瑜了,认真地道:“我想让周郎你做新式炭笔的代言人。”
“代言人?”周瑜何等聪明,略一沉吟,便大概明白了“代言人”的含义,连连摆手道:“不成不成,这可万万不成。”
“咦?做代言人怎么了?”耿浩怀疑周瑜是不是想和自己讨价还价,提高代言费啊?!
周瑜十分为难:“周某虽非封爵高官,但也是伯符将军幕僚,岂能当什么‘代言人’?”
耿浩纳闷,代言怎么了?“难道伯符将军或者是朝廷有令,禁止官员从事商业活动?”耿浩弄不懂,但这是汉朝啊,不至于还要搞“廉政”、“肃贪”吧?
周瑜解释道:“倒无什么禁令,只是、只是”周瑜哭笑不得,“我总不能上大街上替你吆喝卖货吧?”
“没让你上街吆喝啊?”
“在铺子里吆喝也不成啊,再说我公务颇多,实在没有时间,非小弟食言,耿兄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我、我也没说让你吆喝啊”耿浩被周瑜弄懵了。
“你不是说要‘代言’嘛?‘代言’不是‘代替说话’,那不就是吆喝吗?”
耿浩盯着聪明得发傻的周瑜好一会,终于哈哈大笑出来
费了好大劲,耿浩终于给周瑜解释明白了什么叫“代言”。
周瑜松了一口气,一拍胸脯:“这样啊!不用吆喝呀?只需我平时佩戴着炭笔就成?”
“对对,周郎你玉树临风的形象,我怎么敢劳烦你在大街上吆喝,你只要佩戴上,经常使用,在人多时,尤其是读书人多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向众人展示下这种新式炭笔就行。”
“哦,我明白了,想让我在众人面前炫耀,众人便可跟风买你的炭笔是吧?”
耿浩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确是这般算计的,不想被周郎识破了。”
“为何找我?你和伯符将军厮熟,找伯符将军岂不是更好?”
耿浩神秘地开导周瑜:“伯符将军人送雅号‘江东小霸王’,虽也是帅哥,但外形过于硬朗,与这种新式炭笔的文化概念不协调啊。周郎你却不同,你有武将之英姿,兼容书生之儒雅;乃审美领袖,时尚先锋”
“哈哈哈”周瑜笑着打断耿浩,“你莫要说了,好好好,我帮你就是。”
得到周瑜的许诺,耿浩心情大好。看来,再聪明的周瑜,可以识破巧妙伪装的诡计,却也不愿看穿包装粗鄙的马屁啊!
更让耿浩觉得大赚的是:周瑜不懂代言是要收钱的!
不过,耿浩还是感觉遗憾:如果能把周瑜拽到二十一世纪,往发布会上一摆:看,这是三国时期的帅哥,为新产品代言!那效果,估计会“屌炸了天”!
不过,耿浩也怀疑,像周瑜这般聪明之人,若是跟自己回到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腐蚀坏了,耍耍大牌、漫天要价,恐怕是早晚的事。
耿浩回家,昼夜忙碌,按着周瑜的修改意见,赶制出几只精美的炭笔。其中一只便是用周瑜赠的玉管所加工。
周瑜拿到改进后炭笔,爱不释手。
“怎么多了个物件?”周瑜指着笔管后面突出的一截短杆问道。
“这个是我加的推杆,周郎请看,推动推杆便可将炭棒顶出,拉回推杆,又可将炭棒抽回。炭棒用尽,还可添加新的进去,如此,笔管便可循环使用了。”
“哦,好!真的好!”周瑜仔细欣赏着,见笔管上还刻着三个描金小字“耿浩莊”。
“嘿嘿”耿浩嬉笑着,“这是我按伯符将军给我庄子的题字弄得,就算是这种新式炭笔的字号吧。”
“不错不错。”周瑜满意地将玉管炭笔佩在腰间,低着头欣赏起来
耿浩半躺在竹塌上,翘着二郎腿,脚尖不停地点动着,嘴里还哼着小曲“我要活得漂亮,我为自己代言”
女人里里外外忙着:“啥事把你美成这样?”
耿浩没搭理女人,说了她也听不懂,找大明星代言竟然没花钱,盗用名人字迹做商标也不会被告侵权,这个三国时代,还真是蛮好混的嘛
“啪啪啪”有人拍打院门。
女人应了门,和来人说了几句,冲着房里喊着叫耿浩出来。
来的是陌生人,耿浩简单地施礼询问。
对方说明来意,耿浩大大吃了一惊!来人竟是曲阿城内最大的文房店铺的老板,来的目的竟然是要进货!
代言有效果!广告有效果!名人效应啊!
来人进货,耿浩自然不能慢待,张罗着端茶水上水果。
价格、数量、样式这些都好谈。
最后,来人委婉地表示,希望耿浩不要将新式炭笔卖给别的商家。
“独家代理啊?!”耿浩心道,“嘿嘿,这事可不能轻易答应,咱得好好谈谈”
第165章 教授 一扫而光()
艑船走走停停,前面就是曲阿。
曲阿城就在长江之滨,货船还要继续向东,教授拜谢了船家,弃舟登岸。
曲阿城外,人头攒动,元旦节过了,春天来了,百姓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年。
曲阿城小,孙策的官署很好找,门前有看守的侍卫,教授上前询问,得知孙策不在官署内,至于去了哪里,侍卫当然不会向教授这个陌生人吐露半分。
孙策不在,教授又尝试着打听耿浩,侍卫只是摇头。
教授十分失望,又向一些贩夫走卒打听,也无人听说过耿浩。
教授想不出别的办法,既然大老远到了这里,总是要等孙策回来再说了。
天色暗了,教授找个客店住下。
初春的江南,已经很温暖,傍晚的曲阿城里,元旦节的灯火依旧燃在商家店铺门外,街上漫步的人,拿着各色水果小吃,低声浅笑享受着平静的生活。
教授站在窗口,却没有心思品味这种安宁。没有一点耿浩的消息,教授一点食欲都没有。
长长呼吸了几口气,教授尽量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唉,还是上街上转转,顺便找点有食欲的东西填填肚子。
教授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逛着,一间酒肆里,飘出诱人的鸭香。进进出出的食客很多,想来会有些特色。
教授进了酒肆,小二问清教授只有一个人,热情地将教授引到一个十分狭小的位置,这根本不算是正经座位,不过是在一个大席面旁,无法安排客人的位置,用竹片隔出的一小块空间,想来是专门留给单独客人进餐的位置。
教授只想吃点东西,小二很热情,教授便不挑剔了,接受小二的建议,点了些饭菜汤水。
酒肆内客人很多,饭菜上的慢,好在教授并没有食欲,只是为了排解内心失落之感,静静坐在那里发呆,周围往来的食客、喧哗的声音,仿佛都影响不到他。
旁边的大席面上坐着一个书生打扮的人,不停翘首望着门口,好似在等什么人。终于又来了两个书生,先到的书生赶紧起身,三个人大声地寒暄着。
读书人之间见面,啰嗦事情多,三个人说话声音又大,终于引起了教授的注意。
“呦?黄兄也佩戴了?”
“哈,还不是附庸项兄风雅?”
“哪里哪里,江东才俊之士都佩戴了,我等岂能不附和?”
“就是就是,还别说啊,用习惯了,还真的离不开了呢?”
三个人捧着腰间挂着的一个小物件,互相欣赏品评着,是什么东西,教授却看不清楚。
“哎呦,还是项兄的更胜一筹,咦?可是玉管?噫!果真是玉的!项兄风流倜傥,真与周郎有得一比啊!”
“周郎”若是在别的地界,可能有其他涵义,在孙策的地盘上,那无疑是周瑜的代称了。教授听他们说起“周郎”,便格外留意了。
“咦?我听闻这玉制的,不是只有周郎才有吗?项兄如何得来?”
“此乃求文房店铺掌柜订制,还多加了工费呢!”
“哦?我可要好好欣赏欣赏,啊!不错不错,你看,这上面确有描金题刻。羡慕啊羡慕,果真是耿浩庄笔。”
三个书生聊得热闹,互相吹捧着对方的审美和情趣。
初时,教授只觉得是酸文人间的卖弄,待得三个人纷纷取下腰间物件,在绢布上写画时,教授真的惊讶了:三个人用的竟然是一种类似自动铅笔的东西。
这、这怎么可能?!教授大惊。
三个人一会一句“耿浩庄笔”,教授楞了,“耿浩装b”?怎么像骂人?啊?耿浩?!
顾不得礼仪了,教授站起来,凑过去,草草施个礼,便求三人所用之物一看究竟。
三个书生虽觉教授唐突,但和高富帅朋友互相炫耀实在无聊,在教授这种穷酸之人面前卖弄,那一定是更显自己的高贵。
三个书生将各自的新式炭笔递给教授。
教授惊讶于这种现代设计思路,更加惊讶的,自然是笔管上题刻的描金字——“耿浩庄”!
教授连忙打听耿浩的消息,三个书生却不知晓,只说笔是在店铺买的。
教授没心思吃饭了,将卖炭笔的店铺位置打听清楚,便急着要出去。
店小二见了,却不干了,饭菜都做得了,怎么能就这样走呢?
教授掏出钱来,塞给店小二,我付饭钱,不吃还不成吗?
店小二依然不允:“付钱不吃饭,岂不是说俺店里的菜肴差!传了出去,会毁了俺店的声誉的。”
教授哭笑不得:“哪有这种道理啊,我带回去吃总成了吧?”
店小二还是不干:“这连汤带水的,可不好带,况且,俺们这店里的规矩是不允许将吃食带走。”
“为什么?”教授真是弄不明白了。(教授恐怕是急糊涂了,这个时候,没有塑料袋啊,怎么打包汤水)
“俺店里菜肴以鲜香驰名,菜肴带了出去,便凉了,口味就大不一样了,还是会毁了店里鲜香的名声。”
边上三个书生在一旁“哧哧”笑着,低声窃语着,笑话教授无知。
“客官,您就别难为小的了,您进店时没看俺店的名字吗?”
教授吓了一跳,这和店名字有啥关系,难道这里是黑店?
边上一个书生忍不住了,踱着方步过来,指点着正厅悬挂的一付对联道:“这位先生未见这付联吗?”
教授这才注意,迎门处的对联上写“常来驻步只花小钱,少点吃尽方显大气”,横批“一扫而光”。
教授都看傻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回了二十一世纪,这、这明明是“光盘行动”嘛!
书生又给教授解释,人家这可是近百年老店,名字就叫“一扫而光”,百年来,还从未有客人剩下一粒米,浪费一口菜,客人都自觉遵守。
书生的话合情入理,但口气和表情显露的无疑是对面前“无知”教授的鄙夷。
教授始终节俭,环保意识没得说,上饭店吃饭都自带筷子。虽是心中惦记着打听耿浩的消息,但看了酒肆的对联,又实在不忍让店小二为难,算了,还是不要着急,消消停停吃饭吧。
还别说,小店的饭菜的确鲜香可口,教授还真的就“一扫而光”了
第166章 五木 财务管理()
军械坊的工作重点转变了。
按照五木的设想和曹操的批示,军械坊除了完成日常军需生产、维修工作外,开始承接农用器具的生产维修。
两汉之时,冶铁技术已经是非发达,但铁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始终由官家专营买卖。
汉末的农具,无非是犁铧、钁、锸、耙、耧车、锄、铲、镰之类。这些农具,还是以木制为主,但大多在前面加套了铁口,便于耕铲。
军械坊为农户提供的服务就是更换木制部分、维修铁口部分,当然,也贩卖一些新打制的农具。
五木留了个心眼。虽说曹操指示:百姓来修理农具,不得收取费用;购买农具,一律平价供给。但五木觉得不妥。
更换农具木制部分还好,军械坊各色木材多得是,只需要工匠费些工时,反正是“官营企业”,不收人工费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