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芮酶鹑说摹�

    历史上燕王哙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大臣,结果到最后惹了一场兵灾,燕国大乱。这就是随意将自己权柄假手于人的后果。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

    其实权柄假借给别人,并不一定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以身犯险就是一种把权柄假借给别人的做法。孙策是其中的典型。孙策特别喜欢打猎,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喜欢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在他杀了许贡之后,他依然不知道防备,还是像过去一样我行我素,最后遭到了许贡门客的伏击,身死。

    很多人喜欢把权柄给别人,认为这是信任别人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把权柄给别人的做法往往会刺激别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关系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给别人。把权柄假手给别人毫无疑问是将一把锋利的匕首交给别人,同时又没有约束他杀什么人,你不能保证别人拿到匕首之后一定不会刺杀自己,谁都没有办法保证。

    人过于谦让,过于礼貌,长大以后要么过于懦弱,要么过于伪善,很容易不适应社会。其实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耻于言利,但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的根本利益,不能不谈,不能不争取。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块生存之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绝对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生存模式。在我看来,生存模式中分工和交换的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

    人从生下来就不可能自给自足,只能在不断地分工和交换中获取自己的生存材料。在分工和交换中有天赋的人自然能够获取更多有利的东西,做更大的事情,我们把他们叫做伟大。而那些在分工和交换中失利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弱势群体。至于那些根本不想通过分工和交换来进行的人,往往靠博取别人的同情来生存下去,我们称他们为乞丐或者骗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下来是没有区别的,关键是看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人要想获得生存材料,就必须懂得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去和别人交换。然而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思想误区,习惯于自给自足。他们往往追求全面发展,最后是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成功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之所以能够换更多的东西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技能有多么广泛,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这一突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反复运用这一独特优势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

    那种什么都会的人其实是什么都不会,他们要么自给自足,要么就勉强生存,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绝对是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

    对于学习来说,博学是个误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过于分散,必然会导致一无所长。有些人喜欢拿无所不知来说别人如何如何了得,其实是可悲的。别人已经思考过的东西,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远方,寻找新的方向。别人已经成功,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再去模仿,或许你能获得一点成功,但是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和别人比肩。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情。

    成大事者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一些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资本。

第57章 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成大事者认为,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人们要学会运用人生的智慧去生存,其实要保证自己生存的最好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不要表现得过于优秀,一条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对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有演绎,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示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这样才能平定楚国。象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因此人们不要过于优秀。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而是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你相比处处不如你,他自然不愿意和自己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目标是活得幸福,而不只是让他们成就事业。当然成就事业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有些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一味地想成为过于优秀的人,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更何况,过于优秀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的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优秀,往往是难于接近的。

    要学会适应环境,既不要表现太优秀,也不能表现太过平庸。过于平庸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得到认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认同。

    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要太张扬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即使誉满天下,也要学会谦虚谨慎。

    拿人的惯常心态来看,如果一个人过于优秀,或者见解十分独特,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多了,总是老生常谈,就会觉得像祥林嫂一样啰啰嗦嗦。因此,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适当表现一下,得到赞扬后更要谨慎躬行,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优秀的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疏远,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任何崇拜到最后都会迷失自己。当大家对过于优秀的人发起群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群体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么他很容易将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千万不要将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为能力非凡,谁也不是救世主,谁也不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支撑起庞大的局面。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务实,要学会见机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缚住手脚。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就不要显得格外突出。

第58章 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成大事者认为,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过刚,而让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七十三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更不用提让他拍别人马屁了;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第59章 用人格魅力影响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别人。尤其是地位比别人高的人。

    人与人交往,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平等的往来。因此人要想影响别人,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就要学会运用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容忍别人的过错,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度量,同时对人不会过于苛求。任何人都有缺点,即使存在上下级关系,也要学会善于运用人格魅力。人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不要过于严格要求别人。

    刘备一生中,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对亲信要求并不严格,这是他得到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备能够接受吕布,能够接受魏延,就充分表明了他的大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备做到了。

    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严格区分做人和做事,对己和对人。跟随者做人如何对于领导者来说关系并不大,关键是要看他们做事情如何。如果做人态度很糟糕,但是做事情却是很优秀,那么为了工作又怎么可以不用呢?人无完人,所有的人都有缺点,领导者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无限夸大跟随者的缺点,这样会导致关系紧张,最终会影响创业成效。领导者可以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跟随者,因为领导者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跟随者,那么他首先就应该了解跟随者的为人,既然已经接受了跟随者的为人,那么就不应该再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跟随者。如果刘备在刚打天下的时候就要求关羽张飞守礼守节,见面都要十分恭敬地叫一声:“哥哥好。”那么刘备怎么可能得到这兄弟俩的忠心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很善于招揽人才,他对人才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他手下有三千多个食客,各个都很有本领,他是个很包容的人。后来,秦昭襄王对孟尝君很是仰慕,于是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便送上了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以此作为见面礼。两人一见如故,秦王十分钦佩孟尝君的才华,希望能够拜他为宰相,这一决定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有些大臣开始在秦王面前进谗。刚开始的时候,秦王根本就不理会这些谗言,但是久而久之,三人成虎,秦王最后居然相信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孟尝君被软禁后,他的门客万分着急,跑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想让孟尝君也送她一件纯白狐裘。孟尝君听到后十分犯难,因为纯白狐裘只有一件,现在已经在秦王那里,再到哪里去找一件纯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一个食客站出来保证他明天天亮之前能够把白狐裘给弄出来。这位食客偷偷潜入王宫,然后装作狗叫,把所有的卫士引开,偷回了那件白狐裘。孟尝君于是用这件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便在秦王面前说了不少好话。秦王心一软,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特别担心秦王反悔,于是一被释放就立即趁黑往齐国逃去。到了秦国边界的函谷关的时候还是深夜,城门紧紧地关闭着,按照秦国的法令,只有等到鸡鸣以后才能放行。但是如果等到天亮,秦王一定会派人来追杀他们。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门客突然拉开了嗓子,学着鸡鸣,结果全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一听到那么多的鸡都在叫,以为天亮了,便打开了城门,放他们出行了。

    人要有宽容的雅量,要务实而不能务虚。一个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容人之量。藏污纳垢、容忍他人的某些欲望和缺陷才能得到他人由衷的归附和尊敬。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崇尚清高的人,往往得不到拥护。

    在三国中,有个事件最能够说明人必须藏污纳垢的原因。

    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并约了王子服等人共同举事,准备诛杀曹操。然而董承发现其家仆庆童与其侍妾私通,便将庆童杖罚。庆童怀恨,便去向曹操告密,说董承等人图谋不轨。结果计划惨败。董承提着脑袋在做大事,却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