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仲叹了一口气说:“主公仔细想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还害怕杀别人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的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根本就不需要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我请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十分敬重和信服管仲,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提醒,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
然而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了三年,他又差人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齐桓公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而此时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于是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有知,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说完就用衣袖遮住脸,最后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过分的好心是要提防的,一个人灭绝了人欲,过于大义灭亲是十分让人害怕的事情。王莽为了篡位居然将自己的儿子也杀死,以此来博得好的名声,最后事实也证明王莽野心勃勃。而武则天同样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居然将自己的女儿给扼死,以此来陷害皇后。历史上种种事实表明,过分的好心必须小心提防。
管仲临阵脱逃,是因为家中的老母亲无人奉养,这种人知道人情,知道人伦,知道作为人子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所以他是个比较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很容易打交道。而齐桓公身边的四个人中有三个算很不正常,一个拿自己儿子的肉给齐桓公吃,一个为了照顾齐桓公而自毁身体,一个父亲死了而不去奔丧。这三个人的举动太矫饰,太过于煽情,是需要提防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人忠心耿耿,一片真诚。殊不知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时候,违背了人伦之类的事情是最不可信的。
在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猎户刘安为了给刘皇叔弄点吃的东西,结果把自己的妻子给杀掉了,用他妻子的肉来请刘皇叔吃。这个故事是不足信的。这个刘安在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了下文。即使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刘安也不应该得到重用,因为重用他是最危险的,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敢杀,又有谁不敢杀?
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也被很多人传诵着,说吴起够丈夫,够忠心,够大义。其实吴起是很可悲的。别人先说他的妻子是敌国人,如果和敌国交战,吴起肯定会有私心。吴起为了夺得帅印,便把妻子杀了。等他成功以后,自然有人再献谗言,说他既然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曾放过,又怎么可能让他忠诚于自己的国君呢?国君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于是不再用吴起,而吴起也只好逃到其他国家去。
不可否认,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抛家弃子,但这种人可信吗?这种人连最基本的人伦都不能够遵守,怎么能让他遵守国家法度,为国君效忠尽力呢?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都对自己的亲人有着不可替代的感情,如果不是利益大到让他完全可以抛弃亲情的份上,他一般不会舍弃亲情的。
成大事者认为,对于那些将自己最珍惜的事物都无偿献出来的人都最好不要相信,因为他们很少是出自真心,背后肯定有着一颗野心勃勃的心。
第47章 对任何人都要有平等的态度()
成大事者认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有一个平等的态度。
在三国的故事中,关羽和张飞两个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缺乏对人的平等态度,最后他们都算死在他们不能平等对待的人手中。关羽能亲将士,但轻视士大夫;而张飞尊重士大夫,却轻慢将士。
作为三国中最杰出的武将,关羽在很多方面都值得世人称叹。他降汉不降曹只为忠心,他千里走单骑只为义气,他华容道义释曹操只为报恩。他是个重情重义的大丈夫,也是个能始能终的真君子。他对士卒十分体谅,所以士卒能够为他赴敌而不回头,但是他的致命弱点是轻慢士大夫。在攻打樊城之前,关羽命令傅士仁和糜芳为先锋,在城外驻扎。结果傅士仁和糜芳饮酒导致营帐失火,粮草被烧,又引发了火炮,打死了很多本部将士。关羽大怒,要将两人斩首,费诗连忙为两人求情,关羽于是罚两人一个守南郡,一个守公安,并威胁说如果等他得胜归来的时候,有任何差池,定然两罪并罚。
关羽在攻打樊城,节节得胜,最后还水淹曹操七军,降服于禁,杀了庞德。此时曹操正和孙权勾结共同图谋荆州。孙权一直就想夺回荆州,于是吕蒙假装称病,代替他的是不知名的陆逊,是个书生。关羽自然是不将他放在眼里,而陆逊更是谦卑地给关羽写了封书信,因此关羽更加疏忽大意,把荆州驻守的大部分兵将都调到樊城前线。吕蒙于是夺得了荆州,同时还劝降了傅士仁和糜芳。他告诉他们说如果他们不投降,关羽回来肯定是不会放过他们的。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也决定投降。此时的关羽前有强敌,后无退路。而吕蒙更绝的是居然十分善待荆州百姓,然后将这种恩义广播到关羽军中,致使关羽军心涣散,大部分军士都选择了逃亡,关羽即使英雄盖世,也没有可能阻挡这种颓势,最后兵败被俘,被孙权杀害。如果关羽不是那样轻视士大夫,不那么逼迫傅士仁和糜芳,不那么看不起陆逊,而是小心提防,那么也不会落到被杀的境地。
张飞的死更是让人觉得惋惜。张飞能够善待士大夫,庞统被刘备赏识也有张飞的功劳。庞统来拜会刘备,刘备看他长得丑陋,便让他到耒阳去当县令。在耒阳几个月,庞统天天喝酒,并不理会政事。刘备听说后十分生气,让张飞去巡视,以惩治庞统。张飞到了耒阳,所有军民官吏都出城迎接,就只差县令庞统。张飞一问,原来庞统此时喝得酩酊大醉。张飞赶到庞统的住所,指责庞统荒废了百日政务。庞统一听,立即处理政务,结果不到半天,就把百余日的政务都处理完毕,而且没有差错,断案公正高明。断完后,对张飞说道:“我哪里荒废了政务?曹操孙权我都视为掌上观文,何况这样的小县?”张飞一听更是佩服,于是连忙向庞统道歉。回到刘备那里,也向刘备好好举荐了庞统,最后庞统得以重用。张飞能够重视士大夫,但是不能够善待士卒。张飞领军经常喝酒,酒醉的时候往往会鞭笞士卒,很多士卒被他活活打死。关羽被害后,张飞这种暴躁性格更是明显。刘备兴师为关羽报仇,张飞命令部将准备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但时日仓促,没有可能按期准备完毕。张飞暴怒,将部将范疆、张达痛打一顿,并且下了死命令。范疆、张达想到完不成任务也是死,倒不如拼死一博,于是张飞在睡梦中被这两个人割去了首级。
人是平等的,与人交往要有平等的态度。
无论对方职位有多高,都要有平等的态度与他交往和交流。如果对方是个过分看重地位的人,自然会流露出对你的轻慢,而你不卑不亢的表现会让他的轻慢有所收敛。如果对方是个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的人,那么自然也希望对方能用平等的态度和他说话,任何过分抬高别人的表现都会被认为是在溜须拍马。
在与人交往中,少用命令的口气。除了那些喜欢受虐的人会诚心接受命令的口气,其他人都对命令的口气有些抵触。自己如果是领导,要少用权力影响力,即少用些命令的口气。这样能够赢得属下的尊重。如果自己是下属,更是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因为能命令别人的人都是掌握着一些权力的人。有些人说话十分讲究分寸,他从来不会命令别人做什么事情,他会主动说“请”字。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采用商量的口吻,这样让人觉得受到了尊重。
成大事者认为,人只有有了与人平等的态度,才有平等的交流。
第48章 及时转化掉痛苦和烦恼()
成大事者认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学会及时转化掉痛苦和烦恼。
如果把人生比作春种秋收,那么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忙碌,而且不如意会有十之八九,但总有秋收的希望。对人生而言最重要的不仅是秋收的结果,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人生中,经历不如意的事情会很多,所以,人们必须学会转化掉痛苦和烦恼。然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必须端正心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不如意,今天的挫折是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的。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要坚信明天是崭新的,坚信明天是自己的。还可以反向思考,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把曾经吃苦的经历作为一种享受,那么现在吃苦就当作是提前享受。
之所以要郑重地引出这样一个话题,目的就是为了端正心态。人已经不如意了,会有一些怨言,如果心态无法端正的话,那么只能在社会中一辈子无法出人头地。许多成功人士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总是将心态放在第一位。无论在什么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所以从来都不放弃努力。最后也就获得了成功。当我们很年轻的时候,考虑的会比较少,遭受挫折了,笑一笑就没事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思就多了起来,轻松反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已经比别人差了许多,那就不要让自己在精神上再输给别人。如果精神上都输了的话,那么一辈子都很难赶上和超过别人。
人生中受到挫折和委屈是经常的事情,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委屈是很难长大的。今天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会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会让自己迅速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这是一生的财富。
珍惜快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因为他懂得珍惜,所以他对生活付出真心,生活也必然不会让他感到失望。
珍惜逆境的时光。要把现在所做的一切当作打基础,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身处逆境,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品质高尚、乐观开朗、意志坚定的人在逆境中会生存得很好,在顺境中自然更是如鱼得水。相反那些抱怨很多的人很难在逆境中有很好的生存,他们不会好好努力,以致到了顺境中也很难有很好的生存。在逆境中,人就像在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坚持下来的就是英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活得十分不如意,和他们比起来或许自己已经是很幸运了。当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应该加强自己独立生活的信心。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从困境中走过来,且十分怀念那段贫困时光。
冯道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的不如意很多。他刚出仕默默无闻,不为刘守光所重用。他曾直言劝谏,差点被刘守光给杀掉。后来他举家逃亡,逃到晋阳,好不容易在庄宗手下做了个高官,父亲却在这个时候去世,他只得回家守孝。等到明宗即位,重用冯道,冯道却因为出身低微,被同僚讥笑。最后李从厚弄权,随意猜忌。李从珂造反,他率领文武百官出迎,结果背负骂名。到后晋时,他出使契丹,差点死在沙漠中。回国后,石敬瑭临终托孤于他,鉴于当时的形势,冯道选择了长君石重贵。石重贵即位后不喜欢冯道,而且满朝文武中十之八九都在非议他。冯道被贬,他很坦然地去地方当了节度使。后来契丹进犯中原,冯道为了保护中原百姓不受荼毒,冒险来见契丹王耶律德光,忍受其奚落。契丹军队撤退了。耶律德光逝世,契丹人要拉他陪葬,幸亏有战乱才侥幸逃脱。
后世很多人看冯道都觉得他十分风光,当了二十多年的宰相,殊不知冯道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他出使契丹是九死一生,但他愿意去,他对国君已经尽到了作为臣子的忠诚,而且为了国家稳定,他背负着骂名。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处于逆境,难免遭到白眼、冷落、奚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时的苦涩味才会令人思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帆风顺时想不到,也想不深。如果能够把这种况味作为人生中的一种动力,就会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大事者认为,人生没有失败。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只要能够在戏中确实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只要心胸不被自己的浅薄束缚,只要用坚实的臂膀负荷了人生的各种压力,那么以后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
第49章 不要意气用事()
成大事者认为,为人处世不要意气用事。容易意气用事的人往往不是把事情弄糟,就是中了别人的圈套。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三位很杰出的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三人都十分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国王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三个勇士挟功自傲,横行霸道,目中无人。而在这个时候,齐国陈无宇想乘机把三勇士收买过去,以推翻齐王,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凭他的说辞国王肯定是不会杀掉这三个勇士的。但晏婴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被后世称为“两桃杀三士”。
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看到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齐王,让他到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表示同意。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只剩下两个桃子。晏婴提议让两旁的文武官员各自报功,谁的功劳大就把桃子赏给谁。
齐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增加宴会的喜庆气氛,便让他的文武官员各自述说自己的功劳。这时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齐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自然算大,应该赏赐。”于是齐王赏给公孙捷一个桃子,公孙捷感到很得意。古冶子见状,立即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杀过一头大龟,救了齐王的命,这功劳可不比公孙捷小。”齐王一听,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最后一个桃赐给了古治子。就在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田开疆实在是坐不住了。他牢骚满腹地讲述了自己领兵攻打敌国,俘虏敌人五百多人,为国家强大立下了赫赫战功。然后问齐王他的功劳够不够大。国王无可奈何,于是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