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缴获收益,根本不愿为兵。这骁果军纯靠自愿募集,只怕招不到人啊。”
    府兵制是一种强制征兵制,当兵的唯一好处只是服役期内免税,户调是直接免去一年,徭役也是按照服役期免,比如当年服役超过四十天,就不存在徭役了。但是粮税则是按照月数免——比如你今年当兵了半年,就只免去你家半年的粮税,你不当兵的那半年还是要交粮的。不过这还不是府兵制对百姓压迫最重的地方,最重的在于除了长兵器、弓弩、战马是朝廷配给的,其他铠甲、短兵器、驮畜都是要府兵自己掏钱置办的,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开销。
    《木兰辞》中描绘的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景象,就是发生在府兵制的时代,当然花木兰算是其中的升级版——朝廷没有给你骑兵的编制,那就连战马都自己买,自己当骑兵。当然了,这也和花木兰处在北魏时代、而北魏是游牧民族立国,府兵中的骑兵比例极大有关。
    杨广对于宇文述描述的困难丝毫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募不到人?那朕就开更好的条件。比如一人入骁果,全家永久免税免调。骁果军全部兵器铠甲马匹都有朝廷出资提供,而不需应募之人花费。战时但凡勇敢争先者,缴获半数归私,以激励士气。如此,何愁没有人应募?”
    “这样的条件看出来,估计江湖游侠儿浪荡子倒是会来不少……但是大隋如今的财政已经如此吃紧,骁果军一建,起码又是好几十万户的民户从税赋来源上剔除掉了。罢了,民部不是咱管的,没必要为长孙炽、裴蕴的人说话而得罪了陛下。”
    宇文述悲哀地在心里转了一番念头,最后还是憋住没说出来。长孙炽、裴蕴正是如今在任的民部尚书、民部侍郎。前任民部尚书韦冲今年刚刚病死,长孙炽也是讨伐吐谷浑的时候刚刚挪到民部来,屁股还没坐热呢。思前想后,宇文述最后只说出一句话:
    “既是陛下决心招募二十万骁果军,那明年便更加不可能讨伐高句丽了,骁果成军之后不经编练,如何作战?117万大军,更是要天下超募,各处筹备。不多给一两年,如何准备停当?”
    “也罢,那就来年再筹备一年,骁果军的事情,爱卿要多多用心,尽力筹备,别的各府府兵征集,朕自会让其余臣工效命。大业七年正月过完,朕便是要出兵高句丽的,绝不容再有拖延。”
    成功拖延了杨广讨伐高句丽的日程表达一年,但是宇文述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要是明年马上出兵,可以换来杨广同意只用50万大军完成讨伐的话,宇文述此刻真是宁可杨广早去早回了。多拖了一年,却把军队规模变成了117万,这大隋的江山,还如何支撑得下去?117万军队,占用的民夫可就起码有两百万了。
    讨伐吐谷浑期间,山东河北诸地因为加捐加税,盗贼数量已经愈发增多了,虽然还没有攻打县城扯旗造反的,但是占山为王的已经目不暇接,北齐故地,能够正常收上来的税赋已经下降了一两成。而且地方官吏为了在百姓逃亡为盗贼之后完成账面上的指标,只好把逃了的人的税额摊派压到没有逃的良民身上,这种手段即将造成的雪崩效应或许朝廷最高层还没有看到,但是显然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只要民族主义这口气一泄,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十一章 骁果种子
    征募骁果军的诏令,已经下达了旬日。关中子弟应募者居然也达到了数万,虽然距离杨广要求的最终二十万规模还有不少差距,但是考虑到时间还足够,这个速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
    前来应募的士兵,多是贫贱无田产的下户、隐户,原本府兵制制度下逃匿征兵兵役之人,体力健硕武艺豪强之人也不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也很好解释——府兵制是需要当兵的人自费筹备一些装备的,赤贫人家,在府兵制下自然是想当兵都没本钱。现在骁果军放开了钱粮装备的门槛,自然可以吸纳一部分新的从业人员——就像李综理简政放权、取消了一堆“职业资格许可证”之后,那些行业的可用就业人员自然会有个短暂地暴涨。
    这样的兵员来源构成,让杨广很是欣慰:
    原本府兵制之下,兵员的摊派还靠乡举里保,多有地方上的资助,纵然是豪族世家的佃户,出兵多少要靠这些豪族赞助一些——尤其是世家豪族往往掌握着地方上的铁匠、马匹供应,就算当府兵的平常百姓人家自己有钱全额买,那也要通过豪族世家控制的产业,多少要卖人一点人情,所以府兵制下出来的军队,地方色彩极为浓重,对本乡本土的效忠往往威胁到了对朝廷的效忠,北朝二百余年世家在军中影响的始终强大,也多与府兵制的自筹装备有关。
    现在,骁果军的兵源,终于和世家豪族势力关系远了一些,朝廷集中供应全部装备,彻底提供军队的全部后勤所需,也就斩断了世家对这支新军盘根错节的控制触角。
    不过麻烦依然是有。第一个,便是士兵可以用新的,但是军官依然要从旧军队里面选取,否则军队根本形不成战斗力,也没法展开训练。而引入旧军官,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世家子弟担任将领,就要好生琢磨了。第二个问题,便是朝廷供应兵器所需的钱粮,又出现了剧烈的吃紧——在府兵制时代,朝廷根本没做过那种“由朝廷统一出钱打造二十万柄横刀、二十万套铠甲、二十万套战袍皮靴”之类的事情,现在突然把原本分散在民间投资的东西揽到了朝廷手里之后,细算之下,杨广才发现这需要的钱粮竟然颇为巨大,甚至比再修一条通济渠甚至东都还要耗钱。要想强推下去,唯一的办法貌似只有苛捐杂税了。
    ……
    十月末的日子,北方已经进入了初冬,昼短夜长很是明显。黄昏时辰,天色已经全黑了。
    大兴宫里,奢靡好大的杨广倒还没有放弃勤政的本色,依然在对着京中各卫军队的将校名单深思熟虑,勾选调入骁果军的人选。
    后世有人说过,三征高句丽前后,杨广的脾性,尤其在是否勤政这一点上,差距还是很大的,在此之前,他奢侈好色归奢侈好色,但是雄心壮志犹在,所以努力勤奋程度不可小觑。而毕生大业失败之后,他就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大业十年之后,就纯是奢侈好色,再看不到多少勤奋,就像打撸啊撸被队友坑得心灰意冷之后,只想二十投的放弃者一样。此言今人虽不能亲见,但是却也与真实颇为相近了。
    “要想骁果军不控制在世家手里,唯有把此军军官都用关中非世家的后起之族将领、或是军中那些原本北齐、南陈故地出身的骁勇战将……
    总领督办的事儿,还是交给宇文述了。宇文化及虽然前两年在榆林郡偷卖盐铁给突厥人,不过幸好被御妹发现传信告发,没有造成大祸。如今宇文化及那货也被罚作其父的家奴圈禁了三年,应该改得差不多了,也就让他重新启用,到骁果军中当个郎将,暂领一军,日后有功劳再行升赏。
    其余诸卫大将军,右屯卫麦孟才出身岭南,前陈末年为盗贼,然奋勇敢战,军中素无世家根基,可以一用;右武卫来护儿出身扬州、周法尚出身婺州,皆无世家背景;不过如今朝廷还要此二人统领海路军,暂且记下,将来可酌情调入骁果。如此,则骁果内有四卫大将军制衡分权,当不致使宇文述独大。其余诸卫大将军盘根错节,便不再入骁果。”
    杨广在牛油巨烛映照下,奋笔疾书写上一个个名字,又划掉一个个名字,定下了大将军、郎将这些级别的全部暂定人选之后,居然还事无巨细,连下头的校尉甚至旅帅都想安排一下,这便忙到了酉时。
    在府兵制下,十二卫的大将军自不必说,一个卫扩充到战时满编的情况下可以带领五六万人,遇到高丽之战这样的时候,甚至有带十万八万的。而下头的郎将,一般执掌一个军府,是五千人左右,一个大将军下属至少十个郎将。
    至于校尉、旅帅那就更低级了,每个郎将下辖十校尉、每个校尉下辖二到四个不等的旅帅。每个旅帅下辖四个队正、二十个什长。如此算来什长领十人、队正领五十人,旅帅领二百人、校尉领五百人至八百人。郎将领三五千至七八千不等。校尉往上,各级常常并不满编。
    所以,即使只是给如今已经募集的三五万骁果军选定中级军官,那也需要六七十个校尉、将近两百的旅帅,这个工作量不可谓不大,而且要求对各级军官的情况比较熟悉了解,杨广自己充其量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完成一小部分而已。
    其中一个叫司马德戡的仪同,被选为了校尉之一,同列的还有赵行枢、裴虔通、元礼等,不可胜数。被杨广亲自点名调入骁果军当旅帅的,则有如今在宫中宿卫的沈光、麦孟才等。没有人知道,这些人再过数年,都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对大隋江山造成何等的影响。
    改着改着,杨广居然便在御案上睡着了。次日起身一看,发现自己躺在御榻上,身上盖着锦被毛氅,很是暖和,一旁却是自己的正妻萧皇后搂着自己侧躺在那里假寐,衣不解带,身上穿的,还是那件缭绫织就的“无缝天衣”。
    杨广心中突然有些愧疚,出征讨伐吐谷浑的时候,他是偷偷随军带了几个西苑中的美人随行的,这半年里也不算禁欲,可是萧皇后母仪天下,目标太明显,当时自然不在随军之列。回到大兴之后,日子照过,勤政之余宠幸发泄也不少,然而却没想到过去补偿久旷之身的萧皇后,算来自己的这个正妻,从今年正月过完之后,似乎就没有被自己宠幸过。三十九岁的女人,一年没有男人,那是何等的苦熬。
    “陛下醒了么?快来人侍候陛下洗漱更衣。”萧皇后迷迷糊糊中感受到了旁边的人身子动了一下,马上觉醒过来,发现杨广醒了,忙不迭呼唤宫女服侍。
    “梓童何必如此……朕都许久不曾临幸于你,倒急着招呼宫女进来坏你好事么。”
    萧皇后身子一阵战栗,眼角几乎有泪痕要划下,才知道自己是错过了一次机会——谁让她以为杨广已经彻底厌倦了她的身体了呢。然而此时此刻还有什么办法,只能是顺势卖好了。
    “臣妾当年蒙陛下恩遇,践祚之前已经独宠后宫近二十年,让陛下龙体不得宣泄,天下美人不得雨露均沾。如今,正是该让出来,好让陛下广布恩泽,而且陛下远征归来日子不久,劳顿之下也该静养,在别处姐妹那里不得好好安歇,到了臣妾这里,难道还贪图这么一夕之欢,让陛下不能安睡么。陛下以国事为重,切勿以臣妾为念。”
    一通漂亮话,居然说得杨广有些无地自容,当下也不知道怎么接口。倒是萧皇后心思细腻,一边让宫女服侍杨广洗漱后,马上就提醒杨广:“陛下可是忘了?今日可是颖儿回京见你的日子,而且又不是朝会,父女两年不见,陛下难道不想念么——前日铣儿和颖儿进京的时候,可是让六百里加急提前报告了行程的。”
    杨广这两天脑子都在想骁果军的事情,早把那看过一眼的消息抛在了脑后,这方面的敏感哪里能和不用操心国事、一心扑在儿女身上的萧皇后可比?
    “萧铣不是还在吴郡郡守任上,给朝廷征讨高句丽督造海船么?颖儿自然和她夫君在一处,怎得朕便批了他们回京面圣?”
    “陛下真是善忘——去年时,有东海倭国国使来朝,但国书无礼,铣儿把倭国无礼之处密奏上闻,陛下也是盛怒之后让倭人悔改再来。东海烟涛渺茫,半年才得一次通航。倭国国使今年四月才归国、九月时重新讨了新的国书来中土。铣儿细细看了,并无失礼之处,再密奏给陛下。当时陛下看了,随手就批了让他护送倭国国使入京,免得倭人沿途失礼,损我大隋威仪。颖儿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好回京省亲。”
    杨广一想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当时他确实批了让人护送倭国国使进京,但是不记得批了让谁来,但是萧铣自己来了,貌似也不算错,而且女儿能够回来看自己,做父亲的总归是高兴的,这么一想,也就随意了。
    “大朝会却是何日?”
    “大朝会便是后日——十一月初一,有大朝会。”
    “既如此,今日先见了你那女儿女婿,倭国国使先安排到鸿胪寺,两日后大朝会时再见。”

第二十二章 尽释嫌疑
    大兴宫,两仪殿。
    “孩儿参见父皇。”
    杨广迟缓地抬起头来,目光聚焦了好几次,才看清对面萧铣的面容。四十几岁的他,看来已经因为纵欲而出现了视力模糊的症候,不得不感慨岁月不饶人。杨昭已经死了,次子齐王又不中杨广的意,长孙年纪还幼小,一切的一切交杂起来,让杨广觉得天下开拓之功,更应该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彻底完成。
    “平身吧。”杨广嗓音苦涩地示意了一下,喝了一口梨膏汁润润喉,“倭国国使的事情,办得不错,没让那些狂悖之徒直接上京,惹得朝廷失了体统。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既然回来了,先说说给朝廷海路军马营造的战舰如何了。”
    “回禀父皇,至今已建成三百余艘巨舰,且其中部分船只比将作监原本拟定的四百料规格更大,其容积或二三倍、或四五倍,故而三百余舰可抵原本将作监规定形制六百艘之用。到明年秋天,臣便能凑其二十万人渡海作战所需舰船。”
    这个速度,在杨广看来,应该说是中规中矩,不过多少有些意外——因为以萧铣此前的经历,原本给他压这些营造的任务,他总能超常发挥,超额完成,这次却没什么明显的神速进度。不过杨广却不知道,其实萧铣已经比他历史上的那位同行干得好得多了——至少材料很充足,不用靠不合格的原料多费周折强行上马,民夫日夜浸泡海中累死病死的也要少得多。只是这些,如今没了对比的参照系,你做到了别人也就当这事儿本该如此,作不得功劳。
    “这也罢了,朝廷讨伐高句丽的日子你想来也知道了,押后到后年二月。如此一来,舰船的进度总归是赶得上的。说点儿别的吧,朕新议草创骁果军,兵源倒是足够,然兵甲器杖驮马靡费,朝廷岁入不堪使用。你这孩儿素来理财上颇有办法,可有什么想法?”
    “孩儿此次入京,原本倒也有些新奇之物要敬献给父皇。既然蒙父皇说起骁果军装备,孩儿以为以如今所处吴郡物产,倒能为朝廷分忧其中一二。”
    杨广颜色一亮,不动声色:“那便让人取了呈上,再细细说来。”
    萧铣吩咐了旁边候着的宦官,宦官自然出去传令,等了良久,有萧铣的从人取了些物件,由宦官带回。却是一些衣物,看着很是厚实,还有几匹布帛。杨广拿起来好奇地看了看,若有所悟的样子,却也没正式看出名堂来。
    “父皇,这几件物事,分别叫做‘棉袄’和‘棉布’。乃是用从林邑郡引入的长绒白叠子花所抽出棉絮制成、棉袄可直接将絮团状白叠子棉丝塞入双层绸缎、麻布衬里,起御寒之用。至于那棉布,则是用棉絮先弹去棉籽,再牵张拉伸成细棉丝、后并条搓揉纺成棉线,便可如蚕丝一样织布。只是如今用缫丝的器械抽取棉丝颇为不易,以至于这棉布竟然工本比丝绸还贵上数倍,难以推广。将来朝廷攻打高句丽,乃是在东北苦寒之地,少不得要为将士置办御寒衣甲。
    如今吴郡既然尚有余力,而且孩儿夫妻在吴郡治理产业颇有余饶,募民屯垦桑茶,已将食邑限额实用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