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他们一路小心翼翼查看,发现隋军并没有埋伏,但是,隋军兵马齐整,像一只拦路虎,挡在了路上。若想要救援永丰仓,必须要击败这些骑兵,不然,一切都是妄想。
尉迟恭显得十分犹豫,如此一来,足以证明隋军早有准备,想要顺利救援永丰仓,是十分困难的。尉迟恭不敢做出决定,只得暂时停驻了下来,派人将消息传给秦王。
李世民在两炷香后得到了消息,他不敢怠慢,立刻率领轻骑赶路,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到了尉迟恭的身边。
此时,尉迟恭正从信鸽的脚下,取出一封书信,看见李世民,尉迟恭忙奔了上来,道:“秦王,永丰仓的求救书信。”
李世民伸手接过,展开一看,是张长逊的手笔,书信里,张长逊说,隋军正在猛攻用永丰仓,如今永丰仓能战士兵已经不足三千,余下不是战死,就是受了重伤,如果援军再不到,恐怕支撑不下去了。
书信的内容李世民早就猜到了,他一直在考虑,永丰仓该不该救?如今杨侑已经做出了准备,永丰仓四周,隋军密布,早有防备,而且多是骑兵,要想击败他们,顺利抵达永丰仓,必然要经过一番恶战,他兵力不足,若是一战不利,损失必然是巨大的。
李世民露出犹豫之色的同时,杨侑正在和杜如晦喝茶,对于李世民的援兵,杨侑抱着的态度,十分清晰。若是李世民来援,就关门打狗。若是不来援,那么永丰仓的粮食,就是大隋的囊中之物。
正是考虑周全,不管怎样,都对大隋十分有利,所以不管哪个结果,杨侑都能接受。
在如此悠闲的心态下,两人都是笑意盈盈,太阳逐渐西斜,已近黄昏。
杨裒然站起身来,摇摇头,道:“看来如今的李世民,已经不是那个冲动的青年。”
杜如晦笑了笑,叹息一声,道:“他的退却,是明智的。当然,也可以说,他是有私心。”
杨侑吩咐着独孤千山,道:“传令下去,准备收兵回营。”
独孤千山一愣,道:“陛下,这么说,李世民不敢来了吗?”
“有非常大的可能。”杨侑笑道。
“喏!”独孤千山应着,下了高台,传令退兵。
晚风吹拂,隋军收兵回营,杨侑与杜如晦一前一后,商议着军情,刚走了半个时辰,便有斥候来报,说李世民的确已经撤兵,回到了华阴。许多斥候都目睹李世民的行动。
杨侑点头,表示明白。三军回到隋营,就地安歇。
华阴县。李世民皱着眉头,不安地踱步。房玄龄在他身边,同样皱着眉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玄龄,如今如何是好?”李世民使劲摇摇头,想要将心头的不安全部抛掉似的。
房玄龄咳嗽了一声,沉默片刻,道:“如今隋军势大,只可用奇,而不能与敌人硬拼。”
“玄龄,你又什么好主意?”李世民眼睛一亮。
“秦王临走之前,留下了斥候探查情况,再等等,看斥候带回来的消息,再决定下一步的路线吧。”房玄龄说着,心中不免叹息。
李世民沉默不语,他从未如此焦虑过,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就算他心里素质再好,也难免不安焦虑。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死一般的寂静,让两人都十分难受,房间里,虽然窗子打开,可依旧十分闷热,两人的额头上,细汗密布。
忽然,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尉迟恭带着几名斥候出现在门口,尉迟恭大声道:“秦王,有消息了。”
“哦?”李世民和房玄龄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抬起头,又同时发出一声“哦”,带着询问的含义。
“秦王,杨侑攻打永丰仓不下,黄昏时分退兵。”尉迟恭说着,一招手,一名斥候上前,详细禀告了探查的消息。
隋军虽然退却,但斥候依旧不停巡逻,使得唐军的斥候无法顺利渗透,但几名胆大的斥候在付出了代价之后,依然看见永丰仓上的旗帜,是大唐的旗帜,这也就意味着,永丰仓依旧掌握在大唐的手中。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也意味着,李世民面临着更大的难题。
房玄龄皱眉,虽然说永丰仓插着大唐的军旗,可是毕竟离得太远,不太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李世民却是眼神一动,一个计划在心头浮起。他快步走到了地图前,仔细地看着,忽然忍不住笑了起来,道:“玄龄,孤打算趁着夜色,带兵埋伏在此地,明日隋军若是攻打永丰仓,再率兵杀出,你以为如何?”
房玄龄捋着胡须,思考了片刻,道:“隋军若是攻打永丰仓,杨侑的指挥台必定在这里。”房玄龄说着,用手点了点永丰仓南方三里处的一块山丘。那里地势相对最高,是最佳的地点。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冷笑一声,道:“杨侑小二最擅长的,便是偷袭,如今孤也要让他尝尝被偷袭的滋味。”
房玄龄指着隋军大营,道:“隋军大营,或许已经空虚。”
李世民沉吟良久,还是摇摇头,道:“杨侑小二一向谨慎,大营必定固若金汤,还不如偷袭他指挥台。”李世民顿了一顿,看着尉迟恭,道:“尉迟将军,孤给你三千骑兵,都是我军精锐。”
李世民说着,上前一步,拍了拍尉迟恭的肩头,道:“这一战,若是成了,便能扭转乾坤。尉迟将军,孤祝你旗开得胜,立下旷世奇功!”
尉迟恭一抱拳,朗声道:“秦王放心,卑职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房玄龄皱了皱眉头,有种奇特的感觉。
q
第998章 不战而退
露水深重,夜色下,尉迟恭带着唐军秘密潜行,斥候在前方探路,一路上十分小心。( )足足花费了三个时辰,方才抵达永丰仓以东的一片密林处。这里位于永丰仓和隋军大营的夹角处,密林丛生,山谷众多,便于埋伏。
尉迟恭抵达之后,刚好是寅时,还处于黑暗之中,尉迟恭传令,三军抓紧时间休息,而斥候则埋伏在密林四周,查看情况,提放隋军。三军休息之后,尉迟恭却没有睡意,尽管他的眼珠带着血丝,很需要休息。
“将军,时辰还早,休息一会吧。”一名亲兵靠近了尉迟恭,低声说着的同时,递过水囊。
尉迟恭摇摇头,道:“偷袭此事,关系重大,我,睡不着啊。”尽管尉迟恭征战沙场多年,但如今摆在他的面前的,是生死的抉择,他十分清楚,这一次若是失败,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不想死,只能在明日的进攻中,一鼓作气,擒拿逆隋天子。
这个难度很大,但他却不得不如此做,后退只会死的更惨,除非投降,而他已经决意为秦王效力,断不会投靠他人,不然怎么对得起秦叔宝?
后背的伤疤隐隐传来痛感,那是河北一战,留下的耻辱,尉迟恭要在这一战挽回面子,尉迟恭忍不住握紧了拳头。
不知不觉,天色转亮,天边一抹鱼肚白出现了,紧接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普照大地,这又是炎热的一天。尉迟恭强自按捺住心头的紧张、激动,依旧带着唐军精锐,静静的埋伏着,等待着隋军继续攻打永丰仓,然后他们会在适当的时机杀出。
日头渐渐升起,躲藏在暗处的唐军斥候,不断传来了消息,隋军开始行动了,大批的战士朝着永丰仓移动,一时之间,永丰仓附近,人声鼎沸。鉴于隋军斥候密布在四周,唐军斥候只敢潜行,偷偷摸摸行事。
尉迟恭掌握的情报,只是一个大概,并没有详细的情况,隋军出动的兵力有多少,主将是谁?尉迟恭暂时还不知道。
巳时初,隋军开始攻打永丰仓,战场上厮杀的声音,震得埋伏在密林中尉迟恭的耳膜生疼,他知道,机会来了,但他仍然不能轻举妄动,他需要继续等待,等到隋军力竭的时候再杀出。
战斗打响之后,尉迟恭担心两点,永丰仓会不会被攻破?杨侑到底会不会出营?终于,有几名斥候大着胆子,靠近了隋军的指挥台,发现指挥台上,插着杨侑的金色大旗,而且指挥台四周,都是隋军的精锐,一看他们身上的铠甲,可以判定他们是禁卫军。
尉迟恭忍不住握紧的拳头,他传令下去,要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吃食,等待着发动致命一击。
隋军高台上,杨侑依旧在喝茶,不紧不慢,带着淡淡的笑意。
杜如晦也端着茶杯品茶,隋军在猛烈地“攻打”永丰仓,依旧是做出一种姿态,让李世民认为永丰仓依旧在伪唐的掌握中。杨侑在等待的,是其他方面军的共同配合。
此时,李靖已经横扫上党,与苏定方围攻太原。太原是李渊的骑兵之地,如果一举拿下太原,李渊必定十分惶恐。在如此的局面下,李渊便只能死守长安,而对如何攻破长安,杨侑已经成竹在胸。
李世民已经退往华阴,他还会不会来,对杨侑影响不是很大。
杨侑和杜如晦聊着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从华阴县进兵,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杨侑的注意,从而为骁将尉迟恭提供机会。一路上,李世民大张旗鼓,军旗林立,仿佛怕杨侑不知道他前来救援似的。
杨侑很快就接到了消息,听了他便是一愣:“杜爱卿,你怎么看李世民的行为?”
杜如晦沉吟片刻,道:“依微臣之见,他的目的,恐怕是想要吸引我军注意。”
杨侑颔首,传令道:“吩咐下去,冯将军、沈将军撤回。”
独孤千山一愣,道:“陛下,若是冯将军、沈将军撤回,那李世民岂不是轻易赶到永丰仓?”
杨侑并不回答,杜如晦却是哈哈一笑,道:“你若是李世民,你敢率兵杀来吗?”
独孤千山恍然大悟。
李世民一路上大张旗鼓,杀奔永丰仓,目的在于吸引杨侑的注意力,为尉迟恭创造条件。为了提防杨侑的伏兵,李世民的行动很慢,直到响午时分,李世民才走了十里路。斥候不断传来消息,让他十分吃惊。
本来挡在永丰仓与华阴县之间的数千隋军突然撤退,意味着隋军有诈。李世民知道永丰仓的兵力不多,隋军选择在响午时分撤退,不会是因为兵力不足,也不会是因为在永丰仓受挫,所以,在听到消息的时候,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致认为,杨侑在使诈。
房玄龄甚至告诉李世民,很有可能永丰仓已经夺下,杨侑故作姿态,是为了引诱他。房玄龄十分确凿的语气,让李世民不寒而栗,他十分清楚一旦中了埋伏之后,以他微弱的兵力,必然会被杨侑围歼。
李世民使劲摇摇头,他进兵,是在有希望一战擒获杨侑的可能下,才会以微弱的兵力进兵,可是,当最后的一点点希望都破灭的时候,李世民必然不会选择冒险。可是,最为得力的骁将尉迟恭已经深入敌后,如果撤退,那么尉迟恭几乎没有逃回的可能。
李世民犹豫,一方面,他不肯以身犯险,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尉迟恭,不然,天下的人,怎么看他?又会有何人为他效力?
房玄龄看出了李世民的犹豫,轻声道:“秦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
李世民身子一震,眼中原本的迷茫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他用力地点点头,道:“既然如此,孤就撤回华阴县。不过为了让尉迟将军顺利突围,孤还要做一些事情。”
说着,李世民吩咐下去,三百士兵带着火石,准备放火烧山,吸引隋军的注意力,而他,则带着大部分撤回华阴。
此时树林茂密,正是一年最为炎热的季节,天气虽然炎热,但树木却不容易燃烧。唐兵花费了大力气,才将树木点燃,一个时辰后,大火开始蔓延,朝着东方烧去。
滚滚的浓烟杨侑看在眼中,他不觉微微皱眉,凝目向前看去,借助望远镜,他看清楚前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想不到,李世民还是逃走了。”杨侑微微摇头。
“李世民兵力不足,其人如今已经是惊弓之鸟,又怎敢与陛下交锋。”杜如晦笑着回答。
杨侑摆摆手,道:“他就算是一只将头藏在龟壳里的乌龟,朕也有办法让他露出头来。”
杨侑接着又吩咐,斥候密切探查李世民的消息,并派人灭火。三千士兵在沈光的带领下,先将火源四周的树木砍伐,再徐徐灭火。
尉迟恭藏在密林中,太阳虽然射不进密林,但藏身于此处的唐军都感到十分闷热,不少人脱掉了衣裳,露出结实的膀子,躺在地上休息。可是,时值盛夏,蚊虫很多,不少唐军刚刚躺下,就被闻讯而来的蚊虫叮咬,可谓苦不堪言。
尉迟恭身上多了许多疙瘩,痒痒的,让他忍不住去挠,挠的多了,身上到处都红红的。不少亲兵苦着脸,前来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出击?在这密林中,真的是生不如死,还不如打仗呢。
尉迟恭神色变幻,他在等待时机,他知道,秦王一定不会负他。而他,生为秦王人,死为秦王鬼。他的满腔热血,都是为秦王而流淌的。
当大火燃烧起来,浓烟滚滚的时候,尉迟恭也瞧在了眼中。他心中一喜,知道这场大火,一定是秦王所放。
秦王杀来了!一瞬间,尉迟恭的心头,涌起了这么一个念头,他猛地站起身来,低声喝道:“全军准备,出击!”
军令传达下去,唐军士兵都站起身来,斥候先行动,朝外奔去,尉迟恭率领三千骑兵,直奔杨侑所在的指挥台。唐军士兵就像一群饿极了的野狼,呼啸而去。隆隆的马蹄声,震得地面颤动起来。
尉迟恭提着马槊,眯起了眼睛,计算着与指挥台的距离,三千骑兵取了弓箭在手,一旦有敌军出现,就立刻击杀。
奔跑了约有两里,隋军指挥台已经尽收眼底,尉迟恭登上了一处山丘,已经能很清晰地看见隋军的布局以及指挥台上,杨侑那杆特别鲜艳的王旗。
虎目只是略略一扫,尉迟恭心中不由一喜。或许是杨侑太过于自负,又或者是因为秦王来袭,以至于杨侑不得不抽调兵力抵御。总之,不管何种理由,在杨侑身边的隋军士兵,并不多。以尉迟恭的眼里,估计只有一千人,而且大多是步卒。
劲风吹动尉迟恭的发梢,前方杨侑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一战,是大唐最好的机会,也是他尉迟恭扬名天下的机会,尉迟恭举起了手中的马槊,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唐军士兵,只见他们与自己一样,都是一脸的兴奋,脸上带着红潮。
成功,就在今日,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在此时。
“传本将军令,所有人只能进,不能退,若有退者,杀无赦!”尉迟恭的声音响起,他威严地看了众人一眼,带着满满的信心,他不仅是在鼓励部下,也是在鼓励自己:“隋帝就在前方,若是一战将其击杀,逆隋必然崩溃,我等,都将是大唐的功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唐军骑兵都举起了手臂,握成拳头的手在胸口用力一锤。
尉迟恭满意地点点头,双腿一夹马腹,喝道:“随我杀!”
第999章 最后的信念
随着尉迟恭的声音,战马再度奔腾起来,尉迟恭带着三千骑兵,带着必胜的信念,朝着大隋天子所在的指挥台冲杀而去。劲风吹拂,有如刀削一般,割在尉迟恭的决然的脸上,尉迟恭咬紧了牙齿,心中的信念越加坚定了。
战马越过树林,越过高高低低的山丘,距离杨侑越来越近了。
如雷的马蹄声惊动了杨侑,他愕然回头,只见后方,密密麻麻的战马如同潮水一般涌来,指挥台下,隋军步卒同样赫然回头,尘土飞扬中,各种颜色的战马若隐若现。
“那是唐军的骑兵!”隋军士兵有人惊愕地叫了一声。
但惊讶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