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吴世恭就笑着开玩笑道:“关键是你那外号不好,谁让你叫刺猬呢?鞑子肯定是被你给刺痛了。”
余继那绰号,其他的军官可不敢乱称呼,也只要吴世恭能很随便地开玩笑。所以那些军官们一听这话。他们立刻就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接下来汝宁军的路程是一路顺利,虽然他们在行军时是一步三惊,但根本没有遇上什么战斗,只有几小队清军骑兵远远地吊在后面。
那些讨厌的苍蝇当然威胁不到汝宁军,不过要驱赶干净也要大费手脚,汝宁军也没这么多的时间来对付他们,所以只能够眼不见为净了。
就这么一路疾行赶了十多里。吴世恭终于下令安营扎寨。与清军一样,汝宁军也是白天战斗了一整天,夜间又是行军、战斗到了半夜,是要找块地方好好休息。毕竟要赶一百多里的路程。一天功夫绝对赶不到,那还不如保存体力,准备好明天的行军和可能遇上的战斗了。
汝宁军开始先用大车围在外围,接着就开始挖壕沟、垒土墙了,土木工程完成的是一丝不苟。唯一的遗憾是不可能外出砍伐树木,所以汝宁军的营盘也就是个简易版了。
可就这么短短的一路,就使得近百名重伤员咽了气。汝宁军当然不可能把这些其他明军的尸体带回去,于是也只能够把这些人就地掩埋了。
在巡视大营的时候,吴世恭就被埋葬尸首的动静给吸引了过去。他走近一看,只见一位牧师、一位和尚和一位道士正在为这些死者做着临终祷告。汝宁军并不提倡在军中传教,但也不禁止兵丁去信仰那些被汝宁军认可合法的宗教。因此,每次汝宁军的出征,都会带上一些随军宗教人士,为信教的兵丁做些例如临终祷告之类的事,给予他们临终安慰。
至于为什么牧师、和尚、道士这么齐全,那只能够说竞争无所不在了,连宗教也不例外。
等到祷告完毕,吴世恭就走上前,他吩咐道:“埋的地方要做好记号,以后有条件就起坟送回关内。每人都剪下一股头发,留有地址和名字的,就送到他们家人手中,没留下名字的,回去后就撒入黄河吧!也算是魂归故里了。还有,新收拢的那些人全部登记在册,这事要马上去做。”
“诺!”
接着,吴世恭就回大营巡视了一圈,可当他刚回自己的大帐准备休息,几名亲兵却突然扶着一名右肩插着一支箭的把总进来。
那把总一见吴世恭,就挣扎着想要跪下,口中还撕心裂肺地大叫道:“吴大帅!快回去救救督师大人啊!快回去啊!”
吴世恭被这话惊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连忙阻止了那把总的下跪,急切地问道:“怎么?督师大人在哪儿?他那里怎么样了?”
“督师大人就在松山城内,现在派了二万兵马正向大帅这里过来呢。”
说实话,直到现在,吴世恭还一直以为自己的汝宁军是最后突围的一支明军。在黑夜中,吴世恭不可能向着四处派出大量的侦骑,所以他认为所有的明军都溃散了,他们早就已经全部向南逃窜,而洪承畴也在逃窜的明军中。
再说,汝宁军出营整队就花费了不少时间;搜罗物资和溃兵也花费了时间;越过三道壕沟更花费了不少时间,再加上汝宁军的行军速度并不快,因此,吴世恭理所当然认为其他的明军都跑到了自己的前头。
可吴世恭根本没想到,原来蓟辽总督洪承畴根本没有走,他那里还留有一支军队,因此,吴世恭就急切地想了解清楚,想要知道洪承畴那里的所有情况。
经过了一番问话,吴世恭才知道:原来在明军全军溃败的时候,洪承畴因为精神失常,根本无法有效的发布命令。而且他也根本不愿意随军而逃,因为他不敢面对朝廷的问罪。
见此情形,辽东巡抚邱民仰只能代为下令了,他命令剩余的明军全军撤入松山城。而在这时候,洪承畴身边也只留下了玉田总兵曹变蛟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这两个老实孩子了。再加上松山城内的守军,洪承畴身边就留有三万多人马。
可是在精神失常一阵后,洪承畴也清醒了过来。松山城是个小城,城防也不坚固,所以城内根本安置不了这么多的大军。而且现在的清军正在围杀先行逃窜的明军,还没有集中兵力围城,所以现在不走,那就再也走不了了。于是洪承畴就下令,让曹变蛟和王廷臣率两万人乘夜冲击敌阵。自己率领一万多人固守在松山城内。
如果曹、王二人能成功冲破敌阵,那洪承畴将立刻率军跟上,争取把这支明军带回宁远,为明朝多保留一支军队。更为了加强冲阵的成功率,洪承畴就派出了大量的信使,想要让前面已经冲出去的明军返回接应。当然,洪承畴也知道那些明军听令的可能性很小,但死马当成活马医,洪承畴怎么样也要去试一试。
而那位把总就是冲破清军封锁仅有的几位之一,他幸运地来到了吴世恭这里。而肯领受这样敢死命令的,肯定都是洪承畴的死忠,所以那位把总就在吴世恭面前磕头泣血,要让吴世恭即刻返回。
“这样啊!”吴世恭已经在椅子上坐不住了,他在大帐中来回徘徊、权衡利弊。过了好一阵,吴世恭终于下定决心,他对迟明吩咐道:“全军休息三个时辰,之后立刻返回,接应督师大人出来。”
接着吴世恭又和蔼地对那位把总说道:“军中儿郎确实太过疲惫,养精蓄锐完再与督师大人汇合。你也早些下去,安心养伤,明日与本官一同回去吧!”
“多谢吴大帅!多谢吴大帅!……”那把总又“噗通”下跪,是连连磕头,几下过后,他的额头就磕出血来。
第七百六十二章南逃明军溃不成军
对于是否要去救援洪承畴,吴世恭当然要去权衡利弊。好处有一二三四,坏处也有甲乙丙丁,吴世恭无非是选择一个最有利汝宁军的计划。
所以考虑到最后,吴世恭还是选择了两军汇合,共同突围。
这当然不是为了洪承畴。现在只要是一个明眼人,就知道就算是把洪承畴救回辽东,他也是个活死人。遭受了如此惨败,洪承畴就已经在朝廷中失去了政治生命。既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吴世恭也绝不会用汝宁军儿郎的生命来换取洪承畴的安全的。
而吴世恭看中的是洪承畴身边的三万大军。要知道,此次朝廷所动用的可是辽东和东线长城沿线的所有精锐明军,一旦全军覆没,那整个明朝北方就完全向满蒙大军敞开了口子。
如果只有汝宁军这一支孤军突出重围,显而易见将会得到朝廷极大的重视。其他不用说,肯定会让这支汝宁军调到辽东,守住宁锦防线,先为朝廷解决辽东兵力空虚的问题。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对吴世恭本人和汝宁军的笼络肯定不必说,可是常驻辽东?那却根本不符合汝宁军的利益。
汝宁军现在的实力并不是庞大到可以分兵的地步,如果被朝廷这么一调动,一南一北,汝宁军将直面满清和农民军这两个大敌。
要知道在现在,就是汝宁军集合自己所有的实力,单独面对这两个大敌中的任何之一,最多也是个平分秋色的局面,可能还要弱上一些。再一分兵,很可能会两头不靠,会因为实力不足而大败,反而是为了朝廷损耗掉了汝宁军自己的实力。
还有一点,明朝这时候的通讯可是很不方便,吴世恭不可能长居辽东遥控指挥汝宁。如果拖的时间太久。那汝宁谁来主持?可能手下的官员就会不安心。分崩瓦解都有可能,还有可能被其他势力收买,或者自己的手下将领独立成为军阀。
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吴世恭成立汝宁军的时候,就把地方系统、军队系统和财政系统都分别设置,不让任何人插手其他系统的事务,所以很难让手下一下子控制这三个系统。进而控制住一个地盘。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是不得不防的。
而且汝宁军存在的一大基础就是财源,而财源所在地都是在汝宁、归德等地。如果吴世恭长居辽东的话,从汝宁调拨粮饷就很不方便,只能依靠朝廷供应。如果时间一长,在辽东的汝宁军就会被朝廷用粮饷掐住脖子。这也是吴世恭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现在救出洪承畴这三万大军,就能够在辽东保存住一支有战斗力的明军。再加上吴世恭收拢的溃兵,甚至汝宁军再留下一支精悍的小部队,那就足够在辽东牵制住清军,不会出现明朝的北方防线土崩瓦解的局面。而吴世恭也可以有机会脱离辽东,带着自己的大部队回到汝宁。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汝宁军这一返回,就让昨夜的战果都是前功尽弃,而清军就更有时间集中兵力,来阻截住这支联军的返撤军,增加了撤军途中的危险性。
不过也有一个有利之处,起码联军的兵力翻了一倍有余,只要抱成团,更增加了一同突围的成功率。而这一增一减。可以说是得失相当吧!
不过有个现象就很可笑,从头到尾,吴世恭都没考虑过——会不会突围不出去!
应该说,在汝宁军中,对自己部队战斗力最不自信的就是他们的统帅——吴世恭。所以吴世恭也成为了汝宁军中少有的乌龟流代表人物。而吴世恭的原书童——书墨,他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怕死;而吴世恭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胆怯。
为什么吴世恭会胆怯呢?那就要怪吴世恭那个穿越者的身份了。作为穿越者,吴世恭相当清楚李自成和清军的赫赫威名。所以总在不自觉处,把他们的战斗力高看三分。
可是到了现在,连吴世恭这个最高看清军的人,都认为清军挡不住汝宁军的归路。由此可见。在血岭战役之后,汝宁军的信心是如何爆棚的。他们都认为清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吴世恭这些汝宁军的将领已经把自己摆放在强者的位置上了。
一夜无话。
夏日夜短,只过了一个时辰,天就放亮了。可接下来的两个时辰,汝宁军的营地东南面是人声鼎沸,大批明军的溃兵逃向了汝宁军的营地,搞得汝宁军根本无法休息。
而且紧随着那些溃兵,还有很多清军的小队追杀而来。在吴世恭的命令下,汝宁军的骑兵连连出动,驱赶、掩护他们溃兵的归来。幸好清军追杀的人马并不多,使得汝宁军把大部分溃兵接应到自己的营中。
明朝的宁锦防线是依靠海岸线而修建的。因此,此次救援锦州,明军就是靠着海岸北征的。而逃跑,当然也是靠着大海往回跑。
而这样一来,明军逃跑的时候确实不会迷路,但也使得清军很好埋伏。清军只要在靠海的路边狭隘处,埋伏上一支支伏兵,就可以接二连三地设伏明军。而在这么一次次的埋伏下,明军崩溃的速度简直就是飞快,绝望的气氛也是越来越浓厚。
这情形就像是赤壁大战后逃亡的曹操一样,被诸葛亮接连安排了三次埋伏,所以逃到华容道时,连和关羽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在清军一夜的埋伏、追杀之下,明军是毫无秩序地溃奔,人马自相践踏,兵器丢了满地,已经毫战斗力可言,被清兵杀死的、被自己人踩死的、被逼入海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总算是明军人数太多,清兵屠杀不尽,最终还是逃脱了一些人。几个总兵官王朴、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和接替杨国柱主持本镇军务的李辅明都带着残兵冲出了重围,但王朴、吴三桂等人再从杏山向宁远撤退的时候又遭到清军的阻击,兵士死伤散亡,几乎都成了光杆司令。
第七百六十三章寻找归路
虽然明军溃兵的大部是向南而逃的,但小部分溃兵发现前路是埋伏重重,不敢再向前,他们就反向向北想要寻找一条较为安全的道路,就这样,这些溃兵正好遇上了汝宁军的大营。而清军的大部人马也是向南追杀而去,所以向北追杀的清军并不多,这也使得汝宁军能够顺利地驱赶他们。
“吴大帅!大帅啊!您可千万不要返回松山!”严三龄、王声等新收拢的武官,在吴世恭的大帐内是连连磕头。
营外的汝宁军在接应溃兵,而营内的严三龄、王声他们却在拼命规劝,他们就是要劝吴世恭不要去救援洪承畴,以最快的速度向南而逃。
“大帅!此次出征大军已全军溃败,只留下了大帅您的虎贲。大帅也将成为朝廷的柱石,绝对不容有失。松山本是坚城,督师大人暂居此城也并无危险,可容他日从容相救,并不争这一时。只要大帅回到宁远,朝廷会知大人忠心,督师大人也明白大人苦衷,您可千万不能再冒进了。”
严三龄是洪承畴的标营武官,所以他只磕头不说话,而王声就说的有些肆无忌惮了。当然,他话中的用词也很婉转,听起来口才也不错,但不能掩盖其抛弃洪承畴,独自逃跑的意思。
“我意已决!怎肯做那抛弃袍泽之事?”吴世恭大义凛然地说道,“如各位不愿同行,本官自当恭送,绝不勉强。但本官已决意再次北上,要恭迎督师大人出此险地。”
吴世恭一边说,一边用眼角观察了坐在边上的周俊吾。只见周俊吾在疾笔奋书,要把吴世恭这番慷慨激昂的话都记录下来。吴世恭在心中暗自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话都是以后宣传的好素材啊!
听到吴世恭是如此坚决,严三龄、王声他们就哑口无言了。凭着他们这些溃兵,根本没办法通过清军的层层阻截,他们也只能够随着汝宁军行动。因此。严三龄、王声他们只能够接受吴世恭的决定了。
可就在此时,亲兵们带着十几名溃兵冲入了大帐。而这些溃兵就有些特别,他们是从北方洪承畴的部队中逃亡过来的。这些溃兵又给吴世恭他们带来了一个惊天霹雳般的消息——洪承畴派出的二万大军已经全军覆没了。
一听这消息,吴世恭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二万人的明军,又不是二万头羊,竟然连半个夜晚都支撑不下来,这又让吴世恭还能说什么话呢?
其实吴世恭倒有些误会。在一番询问以后。吴世恭才得知了这支明军的败因。
当玉田总兵曹变蛟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率领二万兵马除了松山城,来到尖石山地区时,遇上了鳌拜、谭泰率领阻截的近七千清军。
两军立刻在尖石山地区发生了激战。因为清军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明军又是困兽犹斗,在一番激战之后,作为哀兵的明军竟然获得了胜利。并击退了鳌拜、谭泰的清军。
可是当清军后撤以后,明军就在原地扎营休整。没想到天时不利,清军撤退后涨了大潮,把扎营在海边的明军全部淹没,而鳌拜、谭泰他们一见有机可乘,又趁势进攻,所以逃出来的官兵又遭清军截杀。最后只有几百人逃回到了松山城里。还有十几人幸运地冲破清军的阻截,逃到了汝宁军这里。
而洪承畴一下由兵力的优势变为绝对劣势,他只得固守松山,等着下一批援军的到来了。
所以当吴世恭了解清楚原因以后,他就简直说不出什么话了。这情形真的像是老天爷要亡大明朝一样,什么奇葩的失败都能够遇上。
不过也是明军倒霉,遇上两位不负责任的总兵领兵。曹变蛟也就算了,虽然他出身自辽东。但长期在内地作战,不知水文倒还情有可原。可王廷臣呢?他所在的前屯卫就是今天的锦西葫芦岛地区,他怎么会不知道潮汐变化呢?只能够说他们的脑袋都给驴踢了吧!
不过吴世恭有一点不知道,在出征的时候,那两位盛气如虹的兵部代表——张若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