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屏Ψ稚ⅲ鞣交伧绞屏θ酰戏讲蛔阋晕ΑT偌由铣こ牵页持文税病5绞焙虿坏鼓懿眉跏蚪鼓懿眉醮罅康南绫⑥氡郏鍪潜丫湍芟陆盗角蜱拧9乙膊恍枰倩ǘ嗌偾刚剑敲疵磕甑挠嘤糜诓眉跛拔裆希陀锌赡芰剿叭棵馊チ恕L螅菹拢坏┟馊チ剿埃笏谓春蔚鹊氖⑹溃俊
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宋朝真的能得到幽云十六州,君臣不可能象现在这样勒紧裤带,用费必然激增。还有,就是修起长城,契丹会甘心吗?下一代必是赵煦,他也是一个激进的主,会不会甘心就此停止扩张?
但至少宋朝的安全会进一步的保障,没有大的变动,宋朝的财政压力会全部缓解。
“免去两税啊?”高滔滔沉吟一下,眼中露出向往。
赵顼则担心地问:“郑公,朕担心到时无人懂军事。”
“陛下,郭逵军事能与臣持平,王韶与章楶军事修养在臣之上,陛下勿用担心。太后,臣非是为了开边,臣也不喜开边,比如赤岭以西诸蕃一一归降,臣只建议修了两条商道,商道两边植树,利于河湟商业繁荣,改善百姓生活,使河湟百姓归心,但臣一直没有同意于岭西派驻官员官兵。但西夏必灭,没有西夏掣肘,我朝只是专心防御契丹,兵力足矣,陕西百姓压力也会松解。收复幽云,我朝北方门户掌控,进可攻退可守,契丹自此不足为虑。这一代人会因此过得很苦,包括陛下必须要兢兢业业,才能实现这两大计划,但造福于大宋,造福于后人,并且宋朝才能真正成为富强之国,名垂于千古。”
高滔滔听了心中又渴望又担心,当然现在只能说是计划,只有西夏才真正准备动手,她转移了话题,问道:“那四十将?”
“老臣心中有十大上将,苗授、刘昌祚、郭成、种谊、种谔、王君万、折克行、燕达、张玉、王光祖。”
“王光祖?”赵顼疑惑地问。
王光祖于葫芦川战役中立下战功,但不是最显眼的一个。随后调到四川,渝獠反叛,熊本率杨万、贾昌言、王宣与王光祖同讨,以为王光祖不为他用,分三道进军,光祖殿后。杨万为獠人所困,王光祖迅速支援,大破敌兵,熊本愧谢。朝廷述平南之功,王光祖为第一。但宋朝的重心不是在西南,那只是皮肤之痒,无关紧要。
看诸将能力还是看河湟之战中的表现。但王光祖未参战,许多人皆比王光祖耀眼,例如高永能、周世清、种古。 郑朗笑了一笑,道:“陛下,不可小视,虽臣将他排在张玉之下,实际不亚于张玉。”
“那么十大中将呢?”
“高永能、王文郁、熊本、和斌、种古、姚兕、林广、李舜卿、李浩、刘绍能,可惜老将杨遂、窦舜卿、贾逵、杨文广、张守约、卢政、宋守约陆续去世,不然也能名列其中。”郑朗字斟句酌地说。
今天这份名单非同小可,这是对现在所有将领军事能力的直接排名。十大上将中,种谔仅排在第五位。若大的知庆州,总掌环庆路大军的王文郁仅排在中将行列,还是第二位,连第一位都没有占上,甚至中间还有熊本这样的文官。
其实这就是郑朗退休后用将的名单,将领很重要,省得朝廷以后胡乱用将,甚至以前一度将葛怀敏调到前线。
赵顼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亲自拿笔在记录,将二十个名字写下来,又问道:“那么二十下将呢?”
“折可适。”
“嗯?”
“陛下,他还没有成长起来,一旦成长起来,不亚于前十上将。”
“哦,继续说。”
“种朴,王厚、曲珍、姚麟、种诊、姚雄、种师道、赵卨、孙路、游师雄。”
“为何?”赵顼又不解地问道,熊本排进去还能算是半个武官。赵卨、孙路与游师雄却是纯粹的士大夫了。
“陛下,他们虽是士大夫,可有一定的军事修养,就象蔡挺一样。国家需要士大夫治理百姓,而非是武将治理,让他们领兵,甚至上战场磨一磨。对兵事更加精通,以后守边的士大夫也就有了。”
“郑卿此言极是,”高滔滔道。丈夫在世时。若不是蔡挺数番大捷,西北局面会更糟。但郑朗将他们排在折可适之下,乃是指成长空间的,暂时折可适还没有后面的耀眼。
赵顼记下了名字,又道:“还有呢?”
“王赡,”郑朗道,其实王赡军事能力不弱,可脾气暴躁,因此排在仅在战场上溜达那么一回的种师道后面。下面的要么缺陷更大,要么军事能力有限,但比其他人好,又道:“刘仲武、张蕴、张整、高永亨(高永能弟弟)、赵隆、苗履(苗授子)、王崇极、向宝。”
说到这里,又叹息一声道:“若不是老将刘阒去世,同样能名列其中。”
名将如玉,美人如花,但消逝起来也快。不然杨遂等大将在世,伐夏时更加如虎添翼。
赵顼将名字记下,又问道:“郑公若离开庙堂,谁人可为相?”
将领有了,但宰相才是最重要的。
“吕公著、范纯仁,未来是张商英与赵挺之,用二张赵二人,可保大宋三十年无忧。”
“王安石与司马光如何?”
郑朗沉默了大半天,说道:“人君之道,用人之道,用人包括识材驾驭。驭人也是一门学问,世人皆曰汉高祖粗鄙,然而仅凭他用好张良、萧何与韩信,就足以能称为人主。开元盛世之初姚元崇、张说,世人说其贤相,实际二人皆是狡黠之辈,因为让唐明皇用好了,故有开元之治。仁宗驭臣也有术,然比起汉高与开始时的唐明皇,略逊了一筹,故范仲淹与吕夷简皆是一世人物,却造成诸多矛盾,经过好几年,才将隐约形成的党争化解下去。因此老臣以为,若是用相材,一不能固执偏怮,二不能不作为,过于保守或太激进,三要有一定的才能,陛下问的不是臣材,而是相材,老臣只能推荐这四人。王安石有经济之术,可是过于激进,我怕他继深化改革,惹起不必要的矛盾,用王安石必须不能给他太大的动作。司马光学问渊博,有动操之能,可过于保守,辅相可以,若是首相,臣致仕后,陛下若是节制不住,会慢慢弱化改革政策,最终形成仁宗晚年的积贫积弱局面。不但他们二人,章惇、吕大防等人,也是如此。”
提起来郑朗才说,就是致仕后,赵顼必然时常询问一下,自己还可以替赵顼参考参考,只不过渐渐淡出政务罢了。
郑朗顺便又说了一件事:“陛下,自从改制以来,官员操守得以改观,不过制度仍有一个缺陷。”
“何?”
“官员调动过于频繁,想要做好事,必须了解,这有一个时间过程。特别是地方官员,各州各县官员因为调动频繁,要么不作为,让各州县小吏掌控政务,官员反被架空。要么不了解情况,急于求功,枉用了钱帛却适得其反。因此臣以为若没有重大失误与功绩,或者特殊需要,各地官员必须落实年限制度,不足年限不得调任。”
“郑公之言极是,朕会在都堂会上将这个问题提出来。”
说了这么久,太监上茶。
郑朗呷了一口茶,高滔滔问道:“郑卿,哀家听说大洋彼岸的船队回来了。”
“嗯。”
“那些粮食真那么重要?”
“很重要,不过在臣眼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君,没有那些粮食,有文景汉宣,国家依然繁华强大,有那些杂粮,若是人君象隋炀帝,南唐后主那样,国家还会灭亡。”
“此言极是。”
郑朗呷了一口茶,思考了一会儿,又说道:“陛下,要么索性再做两件事吧。”
“何?”
“朝廷将派使贺契丹元旦,不如再对他们说,朝廷带来一种水稻种子,可以在辽东种植。”
赵顼眼中有些茫然。
“倭奴国从中国引进水稻多年,稻种产生进化,比较耐寒,可以派人从倭奴国反引进过来,在辽东花数年育种,这种水稻便可以在辽东推广。水稻种子的来源不用对契丹说,但相信他们听了会更欢喜。”
毕竟辽东地方广大,人烟稀少,若能种水稻,会养活更多的百姓。实际倭国大量从中国引进水稻种子是在明朝,现在有了,水稻种子也不大好,想要得利,最少有十年八年的时间,到那时多半宋朝会对契丹下手。不管下不下手,还是为了防止女真人崛起的。女真人强大,一是寒冷的生活,二是贫困的生活,三是游牧生活。
有了水稻与杂粮,就会从游牧渔猎生活进化到农耕文明,那么就是在明末,女真人都未必会有能力入关。
至于外蒙古,郑朗是无辄了,除非火器达到十九世纪末水平,还有能力修筑铁路与火车,否则会一直骚扰中原。但有那个能力了,不要说外蒙古高原,宋朝都可以将疆域扩大到中亚。
其实在辽东推广粮食种植,也是郑朗心中一个梦想。只要辽东各部能定居下来,宋朝继续发展,而契丹进一步衰落,说不定不用百年时间,宋朝就有能力得到整个辽东并且能真正进行统治。是统治,能攻占下来,不能实现统治,时叛时归,郑朗皆不喜之。
“这个……可以准。第二件事呢?”
“朝廷以前从西域引进了长绒棉,但育种没有成功,现在得到新棉花种子,它经过进化后,能适宜在我朝大多数地区种植,不过西北依然适合种植西域的棉种,可以从西域引进这些棉种,在兰渭等地种植了。朝廷即便用兵,也要到明年秋后,那么兵士可以得到大量布料与棉衣,节约供给成本。同时西北缺少布料,棉花若载培成功,会让百姓看到更多的希望,民心所向,伐夏成功率会更大。”
“西夏呢……”赵顼说完笑了一下,即便西夏得到消息,宋朝也开始动手了,不管西夏引不引进。又道:“准。”
元旦将近,宋朝使节出发。
许多人在讨论大洋彼岸的作物,但另一件事却在悄悄的发生。
朝廷密令迅速到了西北,潜伏在西夏的各个斥候开始悄悄在西夏的银行里将现钱换出。郑朗说出后,诸大佬倒抽冷气,但还没有想到这一招有多狠。
九百十一章 崩溃
建军开始。
郑朗说起来容易,实现却是很困难的。比如河北河东乡兵肯定全部投放到西北战场上,还是不够,要挑选一些壮丁与弓箭手,南部地区的保丁,数量应当多少,有什么待遇。
其实这一条是惠民之政,不管是十万人还是十二万人,他们不是主力军队,多负责后勤供给,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当然,由他们来负责后勤比民夫多具备一定的战斗力,纪律更严。早晚还是要真正上战场, 那怕是当成预备队。不过有了十来万劳力,陕西百姓到时候力役就会下降。只不过朝廷又要多花许多钱。
再比如现在宋军是以各团指挥使形式存在的,若按郑朗的规划,上军最少得要八团,甚至十团。中军最少得要四团,下军也最少得要两团。大约动用近三十万禁军,只要编进军制里的,也就是以后必上西北战场的,挑选那些团指使。
还有,四十将,不是全部在陕西,有在京畿地区训练的,还有在河北河东训练的,不及那次军队改制麻烦,不过事务也不少。西府四个大佬,王珪无论政务或者军事都是打酱油的份。
但郑朗也不敢小视他,无论在史上或者现在,这么多年了,两府大佬上上下下,王珪却安如泰山,这个手腕还简单吗?现在还好一点,特别在史上,能生存下去的,个个都是人精儿。
王老相公手腕有了,办事的能力就不要指望了。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同样是一个打酱油的。张方平对军事稍好一点,真正说能帮上忙的只有章惇一人。
郑朗不得不再次进入西府,挂了一个同签枢密院事的职务,协助西府将这些组军顺利完成。
腊月二十八,各种作物种子与幼苗用快马送到京城,并且用那种最快的特脚递送来的,也值得了。
前世未做写手时。认为中国从美洲引进的植物无非就是红薯,土豆,玉米,花生,辣椒。做了写手后查找各种资料,才知道这个想法很错误,直到穿越前,中国从美洲引起的粮食、瓜果蔬菜、花卉与观赏性的植物,几乎达到近千种。包括后世常见的菠萝、向日葵、地瓜、佛手瓜等等。还有就是花生,实际中国有花生。但那种花生不能食用。
郑朗知道的或者放在硬盘里的,并不多,只有八十几种,这支船队除了郑朗要求六个主要植物外,其他的计找到五十一种,其余的再没有找到。确实这个难度太高了,两个美洲的面积是现在宋朝的十几倍,并且上面存在着许多强大的土著人。欧洲人征服土著人,一是近便。二是人数多,三是那时武器更加发达。对于现在的宋代来说,一支船队艰难曲折的到达彼岸,连两千人都不足了。肯定无法征服这些土著人。甚至因为言语不通,都无法带回来有效的消息,只能根据他们的描述,判断出他们的文明程度相当于春秋之初的水准。
在这种情况下。能找到五十一种植物,算是不错了。可在归途中又出了事,再加上一些植物在半路上死亡。仅存下四十二种。不过这些兵士又找到三十几种新的果蔬花卉,这些不在郑朗记录之中,最终带回来二十二种。
六十四种植物,大多数仅适宜于在岭南热带地区载培,这是无奈的事了。还有一部分适宜在江南载培,陆续地交给十几个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细心看管。其余的能适宜在北方种植的一起带到京城。
到了明年秋后,又有一支船队平安回来,并且回来的人不少,计达一千四百余人,陆续地又增加了二十余种植物。后年又有一支船队回来,但比较惨,仅余六百余人,再补充了七种植物。余下的两支船队过了五年后,才有消息,一支船队去的半路上遇到特大风暴,几乎所有船只沉没,只有少数人漂泊到一个无名礁上,花了数年时间才建造了一些小船。到达大洋洲时,仅剩下二十几人。还有一支船队在墨西哥湾与当地一个强大的土著人部族发生冲突,最后大败,连同船只都让这些土著人当成恶魔给烧掉了。然后费了千辛万苦,才重新返回。他们下场也很惨,仅回来一百余人,尽管不负使命,带回来一些植物,然而那时宋朝全国各地都在正式普及,他们带回来的植物失去了意义。
这一行成果很大,也进一步开拓了宋人的思维眼界,还有五支船队带来的经验,为了将来技术发达后,驶往彼岸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这一行委实惨烈无比。
但在郑朗心中,五支船队虽然两支几乎等于是全军覆没了,其他三支勉强回来一半人,可比他想像的结果要好得多。
其实郑朗最重视的还是土豆、红薯、玉米、橡胶树、金鸡纳树、细绒棉,当然,每带回来一样植物都有它的意义,比如西瓜,它一年为宋朝创造多少产业,养活多少农民。那怕是一种艳丽的花卉,它一年都能为宋朝创造几千缗钱甚至几万缗几十万缗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开源。
大多数郑朗知道,可仅是知道,不知道种植载培方法,只能听兵士们的口述,派专人打理,重心还是在前六样植物上。
忙忙碌碌的,元旦节到来。
赵顼在皇宫大宴群臣,在太监牵引下,陆续就座。
郑朗坐的位置并不在最前面,还有一些老王爷,谁让赵曙兄弟多呢,即便官员,郑朗前面还有东府的韩绛、吴充,西府的王珪与张方平。这也不能当真了,无论那一个老王爷,或者那一个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