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急行军的速度奔进了一个多小时,担当后卫的这些德军官兵终于走出了树林,公路依然向北延伸,前方视线可及之处豁然出现了一座城镇。和林恩他们先前防守的村庄所不同,那座城镇的规模要大上好几倍,上百座样式不尽相同的房屋分布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两畔。远远望去,教堂的尖顶上矗立着偌大的十字架,椭圆形的广场坐落在众多房屋之间,纵横交错的街道看起来并不宽敞,河流上还有一座看起来颇为古朴的石质桥梁。
重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散兵队伍的气氛也随之轻快起来。林恩听到前面一名士兵在说:“霍尔根!达斯-伊斯特-霍尔根-斯塔特!”
看来前面那座城镇叫做“霍尔根”,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德国味道的地名,等到战争结束了,原属德国的许多村庄和城镇都将划出这个国家的版图。要么换上新的俄语或是波兰语名字,要么干脆被新的统治者无情抛弃,成为逐渐被以往的废墟地。
“艾尔!艾尔!”
胡渣少尉又一次高声招呼士兵们加速前行,炸倒的树木和损毁的坦克阻塞了道路,估计那支苏军装甲部队得花多一些时间才能清理出通路,可苏联人在这一区域拥有明显的空中优势,德军步兵们一旦离开了树林,随时都有遭到空袭的可能。因此,尽快赶到前方那座仍有德国旗帜飘扬的城镇去才是他们眼下的上上策。
第31章 小镇
今天第二章奉上,真是人为失误,呵呵,明天多补一章,还望大家谅解!
***************
“纳克斯特……”(德语:下一个)
在跨河而建的石桥南岸,带着大耳沿钢盔的德军士兵们用沙包垒砌了机枪掩体,并用带刺的木架铁丝网横阻桥头,交错着留下一条供单人行走的通道,两名体格魁梧、军装整齐的德军士兵则面无表情地检查每一个经过者的证件,不论他们是平民装扮还是和自己一样的军人衣着。
终于轮到自己了,林恩故作无所谓地拿出证件,上面贴有一寸大小的黑白证件照并写着“Lynn。Gaeger”的大名,还有一些字词虽然他不认识,但可以大致揣测是部队番号所属及军衔等级——从衣饰和袖标来看,自己应该是一名光荣的“大头兵”,也即是党卫军的突击队员。
站在林恩面前的士兵有着高挺的鹰钩鼻和略显夸张的尖下巴,胡子刮得很干净,却忽略了已经探出鼻孔的鼻毛,配着洗过没多久的干净衬衫显得有些滑稽,只是林恩眼下根本没有嘲笑别人的心思。
翻开林恩的证件扫了一眼,士兵从嘴缝里吐出一个带疑问后缀的词:“丹尼奇?”(德语:丹麦人?)
这样的情况在林恩的设想当中,他不想因为语言不通而被“自己人”误认为是歼细逮起来,若真是那样,可就比窦娥还冤了!然而不等他张嘴回答,那名士兵便以一个极其迅速的动作将证件塞还给林恩,连个通行的表示也没有,目光径直扫向林恩身后,机械地说道:“纳克斯特!”
这一惊一乍着实让林恩有些郁闷,“屠夫”还在自己后头,他便不慌不忙地沿着铁丝网架之间的缝隙往前走。两边的沙包掩体上各摆了一挺机枪,机枪手们虽然是在阳光下聊天,但距离自己的机枪并不远,而且目光时不时地往这边瞟,显然对这群灰头土脸、情况不比乞丐好多少的德军士兵们还持有一定的戒心,在一旁执勤守卫的冲锋枪手们亦是大致相同的状态。
也许是面相凶煞的关系,“屠夫”经过岗哨时除了出示证件,并没有遇到任何的询问,于是很快就赶上了林恩。他嘴里叽里咕噜地小声说着什么,可怜的林恩依然只能装聋作哑地看“风景”。这座石桥约有三十米长,中间拱起、两头下压,石质桥面勉强容纳两辆马车并行,但不知能否供重型坦克经过。桥面高出河面三米不到,河滩上覆盖在白色的积雪,只有河面最中央是流淌着的清可见底的河水,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河底有不少彩色的圆形鹅卵石。
过了石桥便是这座城镇的主要城区,南岸虽然也有一些民房,这时候都已经被守军征用并临时改造成了战斗掩体,一些道路甚至菜地都埋设了地雷,而北岸的民居多数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石头外墙的尖顶房屋让林恩想起了游戏《生化危机4》里首先经过的那座小村庄,但德军官兵们的身影使这里全然没有游戏中的阴森感觉。
石桥的北侧桥头虽然也有铁丝网架和沙包垒砌的机枪掩体,但执勤的德军士兵们却没有南岸同伴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身背步枪或者肩挎冲锋枪,有的在和同伴聊天,有的伏在膝盖上写着什么。靠近桥头的两栋民房之间还部署了一门小口径的反坦克炮,炮口似乎对准了桥面下方,看到这个场面,林恩估摸着守军已经在桥墩下面安放了炸药。浅浅的河流并不能阻止苏军坦克,但它们从河床上经过时毕竟处于地势低洼处,既不利于发挥速度和火力优势,又容易遭到守军的“击顶战术”,所以抢夺这附近唯一的桥梁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重要战斗意义的。
“嘿,索尔特!”
刚过了桥,“屠夫”便喊着向左前方招手,林恩顺着那个方向看去,一个像是在泥塘里打了滚的家伙从房前的台阶上站了起来。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同属一个战斗班的瘦高个,而绑在右腿中部的白色纱布和他脏兮兮的军服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虽然看到了走散的同伴,“屠夫”却没有可以加快脚步,他径直走到了瘦高个面前,咕嘟咕鲁地地说着,还侧头看了看对方的右腿。瘦高个用不大的声音回答着,脸上挂着无奈的表情,末了还遗憾地摇摇头。在这栋民房前的台阶上,或坐或躺着十来个负伤的德军士兵,有的脑袋上缠着纱布,有的手臂上吊着绷带,跟瘦高个一样腿部受伤的也还有两个,但这里看不到军医和医护兵,也没有野战医院的基本设备。
反正“屠夫”和瘦高个说的话自己一句都听不懂,林恩干脆从肩上卸下毛瑟步枪,把它靠在这民房的墙根处然后左右张望:镇子里有好些房屋不同程度的损毁坍塌,估计是没能幸免于苏军轰炸机的侵袭,而这里此时聚集了很多德军士兵,从他们的衣饰或者头盔上的徽标来看,有的是党卫军,国防军士兵也不少。虽然疲倦、狼狈且浑身上下沾了不少污渍血渍,有的军服上还有若干破口,但除了挽起袖口、解开领口,他们仍竭力保持着军容。在林恩看来,这些细节无不是素质的体现!
正如从远处观望的那样,镇子里的街道比较狭窄,倒是石子铺就的路面充满了历史的风味。镇子里看不到一辆坦克、突击炮或是重型反坦克炮,沿街停着几辆由牲畜拉的木架车,士兵们要么是在往下搬卸物资,要么是往上放置伤员,而视线中不仅是穿军服者,为数不多的几个平民扮相者坐在房屋门口或是阳台上望着忙忙碌碌的军人们,极个别在和士兵交谈。这些平民衣装档次有好有差,但年龄基本都在六十岁以上,有的皮肤已经皱成了“老树皮”。看来,年轻人要么是参军卫国了,要么是提前撤往了后方,只留下这些行动不便或是不愿意在迟暮之年还背井离乡的老人,而等待他们的将是命运的抉择:或直接在战火中死去,或在新的占领者治下接受生与死的安排。
须臾,其中一辆由两匹马拖曳的四'***'车卸完了全部的货物,由一名戴着船型布帽、看起来估计有五十岁的德军老兵驾驭着朝这边驶来,并最终停在了民居前。伤员们自发起身,相互搀扶着来到马车旁。老兵下车来到马车后面,将车厢尾部的木板放下,帮着伤员们爬上去。林恩数了数,不大的马车上最终坐了15名伤员,包括两名只能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而瘦高个,林恩在这里仅有的几个相熟面孔之一,最后也上了马车。挥舞着手臂告别时,林恩心里有种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滋味的感怀。
告别了同伴,“屠夫”带着林恩往镇中央走去,但两人这可不是在逛大街。拐过街角,林恩忽然听到清脆的“叮叮”声,又往前走了二十多米,来到一家铁匠铺模样的店铺前,样式古老的炉子里生着火,几名穿着灰色制服的男子各自忙碌着。最靠外的一个头发已然斑白,一手拿着钳子,一手抡着比拳头略小的锤子,就着电影里常见的铁坨,并不非常猛力地砸着一个铁件。这人所穿的制服颜色虽然也是“德国灰”,样式上却和1935年之后陆续列装部队的德军制服有明显区别——它的胸前有着两排平行的扣子,这是拿破仑时代的典型风格。事实上,魏玛时代德军的外套也依然是这种传统样式。
站在铺子门口,林恩注意到里面堆了许多步枪、冲锋枪、空火箭筒和钢盔,这让他想起在前沿阵地时抬着空弹药箱子收集武器装备的士兵们。在靠墙位置,约莫有二三十支步枪和几支火箭筒较为整齐地摆列着,它们固然没有崭新的外观,可经过了修理,至少能够为困境中的德军官兵们缓解一下武器短缺的窘迫。
第32章 祈祷
感谢mrkos、额是宝宝、流MANG高手、sifasi的打赏和暗黑血裔兄弟的评价票,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兄弟们看书的时候都能够登陆一下,这样才能算用户周点击,再顺带捎给天空几张推荐票就更好了,呵呵!天空一直在努力!
*****************
尽管林恩从头到尾都没有主动要求过,“屠夫”仍自作主张地让他拿出驳壳枪,然后照着在之前那个村子里休息时的样子把枪拆解成零部件,把他认为有问题的击锤拿给穿着旧式德军制服的“老铁匠”看。
这“老铁匠”接过击锤左右瞧了瞧,嘟嘟咕咕地对“屠夫”说了些什么。他点点头,把剩余的零部件一并给了对方,然后撩起袖口给林恩看自己的手表。表盘所指的时间是五点二十五,“屠夫”紧接着用手指分别作出六的手势,又指了指表盘上相应的那一格,林恩便猜出他是在说六点可以修好。
只要苏军不抢着前来进攻,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林恩还是等得起的,他连忙向“屠夫”点头示意。这名党卫军中士原本打算离开,可他看了看林恩那破了个口子的钢盔,又转头看了看店铺里的那些“金属废品”,一声不吭地独自走入店中。在那堆金属垃圾中拣出一个钢盔,转过身给林恩做了个手势。林恩愣了一下,赶忙摘下自己的钢盔拿进去。
一顶好钢盔在关键时刻或许能够救人一命,可是从“屠夫”手里接过那顶钢盔时,林恩突然犹豫起来。虽然它看起来完好无缺,但战场的经历告诉林恩:这十之八九是属于阵亡士兵的。
对鬼神之论不甚感冒,自小算起胆子也不小,可是林恩心里对这种“遗物”还有些抵触,又不好辜负了“屠夫”的好意,拿着钢盔站在那里矛盾重重。也不知是没注意林恩的表情,还是压根不想理会这家伙的矫情,“屠夫”随即往外走去。
林恩没辙,只好把钢盔先挂在腰带上走出铺子。他们继续沿着先前的方向走,最终来到了教堂前的圆形小广场——林恩第一眼看到这镇子时就注意到的地方。这广场中央并没有如林恩想象的那样建有喷泉池,地面所铺的鹅卵石在居民经年累月的踩踏下颇为光滑,而此时广场周围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德军士兵,似乎还按照各自所属部队的区别分了群。“屠夫”拦了一名士兵问了两句便带着林恩往教堂右边走,那里有二十多名军人聚集在一栋窗户玻璃已经完全破碎的民居前,他们基本上都是神情黯然、浑身泥污,一看就像是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的。走到一名留着上唇胡的尉官前,“屠夫”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对方也同时致以军礼。从两人接下来交谈的语气和神情来看,相互之间肯定是认识的。想来这群人和自己是隶属于同一支部队的,团、营、连或是排级?想着一路上九死一生的经历,林恩非常肯定地排除了最后一个选项,而倒数第二个也让他觉得有些不太可能。
答案这会儿对林恩来说似乎并不重要,“屠夫”和年龄相仿的党卫军尉官交谈了一分多钟,转头看了看教堂,之后的一句话是以疑问句的口吻结束的,尉官回头看了眼教堂,语气平和地答了话。“屠夫”点点头,转头对着林恩说话,随即又意识到这家伙现在耳朵不灵光,便朝教堂方向努了努嘴。林恩想着他大概是叫自己一同去教堂祈祷,虽然个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灵魂穿越这档子事总多少和造物主有些关系。于是点点头,跟着“屠夫”朝那哥德式建筑走去。
在欧洲,教堂往往是一座城镇最宏伟的建筑,而信教者的比例据说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洲。宗教在这里盛行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但也只有一些神学家和历史学家有兴趣去追根溯底。在林恩看来,宗教信仰无非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是人们面对现实缺陷时克服困难的思想支柱。信则有,不信则无,当一个人始终处于无法自拔的生活苦痛,信仰或将成为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走进教堂的门廊,灰色的拱柱与墙体顿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林恩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只是笨重的皮靴踩在石板地面上依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这座教堂并没有旅游卫视介绍的著名教堂那般恢弘,窄而长的主厅甚至给人一种局促之感,两列靠背长椅从进门处一直延伸到最前方的祭台下,看过去估计也就够容纳四五百人,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全镇的居民前来做礼拜、参加婚礼或洗礼时的拥挤场面。这会儿长椅上只零散地坐了二三十个人人,看过去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制服的军人。他们有的躬背抱头,有的双手合十地望着基督像,还有的只是身板端直地坐着,军帽和钢盔莫不放于一旁。
和“屠夫”一样,林恩进入教堂时摘下了布制便帽并把武器搁在门外。两人一直沿长椅之间的通道往里走,和“屠夫”表现出来的虔诚所不同,林恩是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德国普通小镇的教堂:高耸的穹窿顶上绘满了色彩艳丽的壁画,沿着中线吊下六个样式古朴的水晶灯,而从穹顶下沿到拱柱上部之间是两排并不完全连在一起的窗户,它们用大块的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有的已经破碎脱落。恰逢最后一抹残阳照在西面的窗户上,形成了神奇的光晕效果,也使得整个教堂笼罩在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之中。
走到正数第三排,“屠夫”停住脚步,挪进右侧靠墙的位置坐下。这会儿林恩才注意到前方神台供奉的耶稣像并不是最常见的“耶稣受难”。这里的耶稣穿着洁白的袍子,以平和仁慈的目光展开双臂,像要拥抱自己的子民们,又像是把祝福撒满人间。对于刚从战场上浴血归来的人而言,这是神爱的怀抱,是可以躲避风暴的港湾,是能赎去世俗罪孽的神圣之所。
想着“屠夫”这时候或许更希望一个人清静一下,林恩便在同一排选了左侧的位置,将钢盔和军帽轻轻放在长椅上,然后缓缓坐下。没有飞机和装甲车辆的轰鸣,没有炮火枪声的咆哮,甚至听不到人们说话的声音,这样特殊的环境让林恩的心绪很快就平静下来,有那么一会儿,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在过去几十个小时的炼狱经历,忘记了那些以各种方式死去的同伴们,忘记了那些被自己射杀的敌人。然而片刻之后,那不忍回首的一幕幕还是如走马灯似地在林恩脑中盘旋,他抬头正视前方,雪白如瓷的耶稣像就静静矗立在神台上,他半睁着眼睛,既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