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客吃饭,还要考虑下阿伦的事情。”
白佑彬没有开口,他知道,局势越清楚的时候,就越得小心谨慎。
至少,到现在为止,白佑彬还没有决定是否去竞争“果敢”号舰长的位置。
说白了,白佑彬还真没有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
正如严国荣对白佑彬的评价一样,白佑彬对别人削尖了脑袋想得到的位置反而不太看重。并不是白佑彬不看重,而是他能够看到被很多人忽视的一面。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如果只重利而忽视了弊,肯定会吃到苦果。可是,往往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利,而没有看到,或者有意忽视了弊的一端。
与蓝凌波聊了一阵,白佑彬才回到了总参谋部。办公室里空荡荡的,连“中年大妈”都不在。
糟糕!
时间已经过了一点半,白佑彬三步并两步的冲出了办公室。
等他来到会议室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了,而且就他一个人没有准时到达。显然,白佑彬给新上司留下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第一印象。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冒进政策
更新时间:2009…5…9 21:32:14 本章字数:3695
战役策划绝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更不是司令官或者参谋长拍脑门后做出的决定。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役策划,就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一门系统军事学问。
所谓“知己”,就是清楚知道自身的实力,即所能调动的兵力,储备物资的多寡,官兵素质与士气,军队内部矛盾,乃至国内情况等等,一切与战争有关,或者对军队作战有关的事物。
所谓“知彼”,就是了解与掌握敌人的情况,即敌人的兵力,敌人的战争准备情况,敌人部队的素质与士气,敌人的内部矛盾等等,一切对敌军作战有帮助,或者有影响的事物与信息。
所以,战役策划不可能由一个部门来完成,需要包括后勤装备部,情报局在内的众多部门的协助与支持。同样的,战役策划也绝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众多参谋军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既然是共同完成,自然需要分工协作。
具体分派给每一个参谋军官的,都只是战役策划的很小一部分。或者说,参谋军官要做的,就是完成战役策划的细节工作。将所有参谋军官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
毫无疑问,“打零工”的白佑彬在作战策划处扮演的只是一个小角色。
“长官,我的任务是什么?”当所有人都分到任务之后,白佑彬却被凉到一边,他不得不主动提出要求。
“你的任务?暂时先熟悉情况吧。”季常林上校显然对这个在第一天就迟到的“新手”并不感冒。“等你了解了情况之后,如果有哪个地方有空缺,或者有新的任务,我会考虑你的。”
“长官……”
“好了,会议到此结束。”季常林一边说着,一边站了起来,根本没有理会白佑彬。“战争已经爆发,虽然我们取得了‘大东海战’的胜利,但是北洋舰队也遭受了重创。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一切。各位,抓紧时间,务必在五日之内拿出初步方案,我不希望再有任何人‘迟到’!”
毫无疑问,白佑彬很郁闷,非常郁闷。
也许,会有人认为,没有任务就没有责任,能够拿军饷,又不做事,何乐而不为?
白佑彬却不这么觉得,在他看来,没有被分到任务,就表示他没有价值。对军人来说,没有价值就等于没有存在的意义,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郁闷归郁闷,白佑彬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总不能为了这事去找别人诉苦吧?不说别的,按照海军的传统观念,诉苦只是软弱与无能的表现,真正有能力的军人,绝不会诉苦,只会去战胜困难!
似乎受到了刺激,会议结束后,白佑彬没有回办公室,而是直接去了档案处。
当然,他不是去找夏紫瑶,准确的说,是去找夏紫瑶借阅相关的资料文件。既然要制订新的作战计划,肯定会涉及到大量的情报与海军各部门的报告。既然季常林没有分配任务,白佑彬正好利用这一机会抓紧了解相关的信息。
与蓝凌波预料的完全相反,这次夏紫瑶对白佑彬还真有点不热不冷了。
白佑彬也没有放在心上,拿到索取的文件档案后,他就去了机要阅览室,将自己埋进了繁忙的工作之中。
连续五天下来,白佑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面。
“对马海战”,日本联合舰队用一次“漂亮”,并且卑鄙的手段重创了帝国海军,导致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并且丢失了北海(日本海)的制海权,一度缩回釜山与海参崴,不敢派遣战舰出海活动。
“大东海战”,帝国海军用同样的办法重创了日本南遣舰队,一举击沉三艘主力舰。
战场情势就此扭转,可以说,“大东海战”是帝国对日作战的重大转折点。或者说,正因为快速战斗群取得的辉煌胜利,让猖獗的日本海军仅仅高兴了一天不到就尝到了败果,并且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到此,日本海军只剩下了七艘主力舰,其中“雾岛”号肯定要回去修上几个月。
相反,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拥有十四艘主力舰,随着三艘五岳级战列舰在年底完成改进重新服役,加上第四艘“皇帝”级,即“宣宗”号战列舰将于明年初建成服役,到时候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将拥有十八艘主力舰!
毫无疑问,战争的天平已经严重倾斜,日本海军失去了获胜的机会。
就算快速战斗群的四艘主力舰暂时都无法参战,主力战斗群的十艘战列舰也能轻易的压倒日本联合舰队的六艘战列舰。
“大东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直接退回了本土港口。
李玉民率领的主力战斗群也回到了那霸港。
此时,双方除了派遣巡洋舰与驱逐舰骚扰对方的海上贸易航线之外,都没有立即采取大规模行动的意思。
似乎,战争在这个时候停止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想。不管是日本海军,还是帝国海军,都在为下一场大规模海战做准备。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情报,日本海军只少有三艘战列舰需要一到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维修。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很难发动新的进攻,甚至不敢离开由岸炮严密保护的港口。
针对这一情况,就下一步行动,海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毫无疑问,唱主角的又是东洋系与南洋系的军官。
以李玉民为首的东洋系军官认为,应该仿照上次大战时奇袭长崎港的战术,炮轰日本的重要港口,迫使日本联合舰队出来决战,歼灭联合舰队之后,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并且全面封锁日本。
更激进的,甚至认为应该趁此机会发动登陆作战,首先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外围岛屿,对日本本土形成合围之势,然后迫使联合舰队决战,最终在日本本土发动登陆作战行动,彻底击败日本!
即便白佑彬不站在任何派系的角度,他也觉得东洋系的观点太冒进了。
当年奇袭长崎,是在日本完全无法考虑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与论岛海战”刚刚结束,帝国海军大量战舰受损,需要迅速维护,为迎战协约国联合舰队做准备。在此情况下,日本海军根本不可能预料到,帝国海军会集中数艘“快速”主力舰奔袭长崎港,并且进行了数个小时的炮击。
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吗?显然没有,即便日本人再蠢,也不会忘记曾经的惨痛教训吧。
另外,上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方面吸取了长崎的惨痛教训,在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之后,将削减的大部分海军军费投入到了海防建设之中。近二十年来,日本已经在各大主要港口建立了极为完备的海防设施。不说别的,联合舰队母港横须贺(之前将母港设在吴)的海防部队就有八个岸炮群,二十四个岸炮阵地,总共部署了三百余门六英寸以上口径的岸炮,其中还有二十多门十四英寸巨炮!
攻打这样的港口,任何舰队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即便放过严密设防的港口,也难以在这个时候发动登陆作战。
即便在外围岛屿登陆,比如在上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夺走”的大岛,至少需要投入两个陆战师,甚至三个陆战师的兵力。投送一个陆战师以及配套的重型准备,至少需要二十四艘大中型登陆舰。为了给一个陆战师提供足够的战斗物资,至少需要投入两支各有十二艘万吨级货轮的运输船队。另外,在登陆作战前期,至少需要投入两支火力支援舰队,以提供持续不断的炮火支援。
如此算下来,仅仅是准备登陆舰队,运输船队,调集作战物资,动员火力支援舰队,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战争刚刚爆发,即便帝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在战前进行了动员,兵力都已到位,也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策划与前期准备。
也就是说,三个月之内,不可能发动一场能够取得胜利的登陆作战行动。
全面封锁日本更是纸上谈兵。
日本的贸易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向东与美国的贸易航线,二是向南与澳大利亚的贸易航线。
即便不考虑破交作战中会遇到日本海军的抵抗,外交问题就足以让帝国三思而后行了。
美国还没有参战,而美国与日本间的贸易航线上肯定有很多船只悬挂美国国旗。为了避免遭到帝国海军的打击,甚至连日本商船都会悬挂美国国旗。另外,澳大利亚是美国与英国的共管海外领地,前往澳大利亚的航线上也肯定多半是美国的船只。
也就是说,如果打击这两条贸易航线,将无可避免的与美国开战。
现在,帝国会考虑与美国开战吗?
虽然白佑彬不太明白政治与外交方面的事情,但是他也知道,在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之前,帝国绝不会贸然与美国开战,帝国海军也不希望陷入三线作战的境地。
显然,东洋系的主张很难得到支持。
正文 第二十九章 长远规划
更新时间:2009…5…9 21:32:16 本章字数:3562
东洋系的主张不切实际,南洋系的呢?
以江洪波为首的南洋系军官一致认为,应该趁日本海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新的主力决战,美国也没有积极参战的意图,将重点转移到西面,争取迅速攻占苏伊士运河,打通与德国的海上联系,并且通过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国阵营。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着眼于长远目标的计划,已经脱离了战役计划的层面。
首先,帝国海军应该尽快攻占苏伊士运河,避免陷入上次世界大战的窘境,使印度洋与大西洋舰队联为一体,联合作战,守住西线,为今后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向德国提供大规模战争援助,帮助德国在欧洲战胜法国与俄罗斯,夺取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其次,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这就要求帝国海军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并且守住直布罗陀要塞,防止英国舰队进入地中海,从而确保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并且确保土耳其在地中海方向上的安全,使土耳其能够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北线(高加索)与西北线(东南欧)战场,加强对俄罗斯的围剿。
最后,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国阵营。虽然意大利的实力远不如欧洲其他几个强国,仅仅只比西班牙好一点,但是随着意大利转投同盟国集团,交战双方在欧洲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地区的实力对比将发生巨大改变。除了确保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之外,还能加强同盟国在北非战场上的兵力投入,为扫荡英法在北非地区的殖民地打下基础。
只要完成了这三步,同盟国,准确的说,帝国将在欧洲战场上起主导作用。
再看得长远一点,如果能够成功将英国海军牵制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上,就能确保帝国在南部非洲与南大西洋上的优势,并且确保帝国在印度洋上的独占地位。另外,随着美国参战,美国也必然在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削弱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最终为帝国海军打赢太平洋战争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攻占苏伊士运河是关键中的关键。
从这也能看出,南洋系军官明显比东洋系军官更有大局观。只是,要实施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有那么容易吗?
不说别的,攻占苏伊士运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巴黎停战条约》,帝国交出苏伊士运河(停战时,帝国已经丢掉了苏伊士运河),之前属于帝国海外殖民地的埃及获得独立,并且拥有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只是,埃及拥有的只是主权,而没有管理权与驻军权。苏伊士运河由英法共管,并且负责运河区的军事防御。
也就是说,苏伊士运河实际上是由英法控制的。
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在苏伊士运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五万人的远征军,法国也在苏伊士运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三万人的海外军团。这八万大军全都驻扎在运河两岸二十公里的地区内,主要集中在运河南面的苏伊士城以及北面的塞得港。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帝国军队必须攻占苏伊士城与塞得港,才能控制整条运河。
当时,帝国部署在吉布提与亚丁的陆战队只有三个师,总共不到六万人的兵力。另外,三个月之内,帝国海军最多向前线增派两个陆战师,并且运送五十万吨的作战物资,这其中还包括了舰队作战所需的物资。
即便投入所有陆战队(实际上不可能,必须留下预备队,并且在后方基地留驻部分军队),并且舰队补给另外安排,也很难迅速攻占苏伊士运河。按照当时陆战队提交的兵推结果,在三个月内集中四个陆战师,以及充足的战备物资,也至少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攻占苏伊士运河。如果物资补给不充分,或者出现了其他问题,作战时间很有可能延长到半年,甚至半年以上。
即便以三个月时间计算,英法也能从其北非殖民地向苏伊士运河派遣五万援军。
这还是在大西洋舰队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英法不能通过海运向苏伊士增兵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
当然,帝国海军也不是“孤军奋战”。
土耳其肯定会协助帝国海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毕竟这是确保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安全的基本保障。另外德国在东北非的地面部队也会参战,毕竟德国急需通往帝国的海上航线,以获得帝国的战争援助。如果能够顺利拉拢意大利,还能得到意大利非洲军团的支持,从而获得另外一支生力军。
只是,即便将这些援助都算上,没有半年的时间,根本打不下苏伊士运河。
半年之后,恐怕帝国与日本的战争已经有了结果。更何况,美国也在积极备战,如果美国在半年之内参战,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
也就是说,南洋系军官的主张不是不可行,而是必须分阶段执行。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日作战仍然是帝国的主要战场,尽快击败日本,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巩固帝国本土的防御屏障,是所有作战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此情况下,即便南洋系军官的主张更有远见,更有大局观,也难以得到认可。
如此一来,关于帝国海军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策划工作就暂时搁置了起来。
准确的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