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新时间:2008…10…28 15:56:00 本章字数:3180
距离开制举的旨意发布不过一个月的功夫,京城的客栈中便住满了各地上京碰运气的士子。尽管制举的要求极为严格,先要在秘阁进行一次阁试,过阁之后才是殿试。殿试的科目是策论一道,要求在一日时间内完成一篇三千字的策论,若是没有足够的才学,就是勉强过阁也是白搭,反而会引人笑话。然而,最难的却不是殿试,而是之前的公卿举荐。
仅仅是几日的功夫,坊间便多出了不少诗词文集,个个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无一例外是此次赴京参加制举的人。对于他们而言,径直到朝堂高官的门上去要求举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出此下策,然而即便如此,能够获得青睐的可能依旧很低,更何况,朝廷官员也能够参加制举,这又断送了他们不少希望。
此时,一座小酒馆内,几个士子模样的人便在那里低头喝闷酒,个个都是愁容满面。借着满腹酒意,他们彼此都发起了牢骚。
“听说了么,福建那里又要来好几个有名的士子?”
“这还用说么,福建这些年出的人物多了,前有吕相公,后有赵相公,此番还不知道怎么了得呢!”
“何止福建,还有江南,江南原本就安定,读书人又多,听说仅仅徐记客栈里就住了十几个。咳,这难得的制举机会,难道还会有人错过么?”
“唉,好容易取得了官府的官凭,可是公卿举荐这一条又该怎么办?挨门挨户地去送文章怕是行不通的,难道真的要花大本钱去印一些书册出来?那得要花多少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制举不比三年一次的进士科,朝廷官员也能考,我们的机会原本就不大。只是,这到了眼前的机会,怎能让他落空?”
一帮人正在唉声叹气的当口。外头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人来,还未落座便大呼小叫道:“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这里喝酒!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么,今天早上有人成功把诗文投到高相公府上去了!听到这消息,有不少人都往太平桥那边去了,巷子是堵得严严实实!”
“什么?”一个书生满脸不可思议地站了起来,“你不是开玩笑吧,那高府的门禁何等森严。那些看门地会把诗文送进去?”
“无锡李伯纪你听说过吗?就是此番在江南帮着高相公做了不少事的!听说他前几日拜会高相公时,说是如今满城士子找不到一个举主,是以高相公派了几个得力的幕僚统管此事,只要投进去的卷子或是诗词合意的,便有机会受邀,届时便有可能受到推举。虽然听说高相公手头只有五个推举名额,而且已经用掉了两个,但是终究比没有强。再者,高相公在朝中人缘不错,若是真的能对了脾胃。指不定请哪位公卿代为推举呢?”
听到有这般好事。一帮士子登时轰动了,各自去准备文章,题写诗词。一时之间散得干干净净。要是不能趁早,说不定那名额就被别人占去了。
大宋每科取进士七八百人,比起唐朝一次录取十几人二十几人,而且还有特奏名制度,已经算是给了读书人很大的希望。然而,对于寻常士子来说,这仍然远远不够,毕竟,天下读书人何止千千万万,每年只不过数百人中第。满腹经纶者名落别山的也不知有多少。所以,赵佶即位以来地第一次制举,无疑给了他们莫大的希望。
从政事堂治事回来,高俅方才看到太平桥那里攒动的人头,不由吓了一跳。待到凝神细看时,他才发现那是一大群士子,有些人鞋子都掉了,有些人戴歪了头巾,有的人已经挤得脸色通红……若不是亲眼看见。他哪里能够想到,一次制举竟然有这么大的诱惑。
“相公!”赶车的车夫已经有些不知所措,“太平桥前门已经被堵上了,是不是去侧门?”
“跃龙门……真正能够跃过龙门的终究只是少数而已!”高俅喃喃自语了一声,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即便中了进士,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青云直上,不少人就是以六七品官终老而已。这独木桥终究是独木桥,能够从此通过的,永远都只有一小撮人,只是,那巨大的诱惑光环下,又有谁能够抵挡得住?
“也罢,走侧门吧!”他拉下了车帘,缓缓闭上了眼睛。
进了家门,他方才知道今天究竟是什么样地景况。仅仅是这一天,投进来地诗文就足足有上百,这还是门上人限制,所有士子都只能送一篇文章,否则恐怕就不止堆满一个桌子了。饶是如此,宗汉还是忍不住埋怨道:“相公你倒好,只是一声吩咐,我们却得花不知多少功夫。人已经不够了,相公你得再去调几个人,否则这么多长篇策论看下来,其他事就都用不着干了!”
“看来是我考虑得太简单了!”高俅随手翻了几个卷轴,见上头都是满满当当的骈文,顿时很有些头痛。如今在朝廷熏陶久了,他的功底自然是大有长进,但是,他还是不适应看这些花团锦簇地文章。在他看来,文章固然重要,但实质内容也同样是重要的一环,否则就只是浮于表面。因此,他沉吟片刻便吩咐道,“挑选的时候,除了看文字之外,元朔你也让他们看看其中的政见,哪怕是荒谬的,也先挑出来。否则到时候荐出去一个迂腐人,我脸上也不好看!”
“知道了,我的相爷!”宗汉埋头看着手上的那篇文章,头也不抬地挥挥手道,“相公你只管加派人手就行了!”
唐时的制科名目极多,制科考试的成员,可以是寒士庶人,可以是官宦,统一由皇帝亲自主持。制科考试虽有皇帝亲试,亦能得美官,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尤其是在士子或显宦心中,远远不若进士科出身荣耀。1 6 k 小 说 wWw。1 6K。cn 文字版首发
而宋朝则不然,进士科三年一第,每次得中者足有七八百人,而每个皇帝在位时,制举往往只有一次,甚至连一次都没有,每次录取者更是寥寥。久而久之,制举的地位就远远凌驾于进士科之上。当年苏轼兄弟两人共试制举,而苏轼一举入三等,便成就了一段佳话。
而这一次地制举,根据赵佶的授意,将要录取三十人,而这已经几乎比先前大宋历代君王取中的制举总数还要多。消息传出去之后,怎能不引得士子趋之若鹜?而按照官制高低,自宰相亲王以下,每个人能够拥有的推荐名额极其有限,而一名士子必须得有两人保荐方才能够参与制举,这也变相杜绝了宰辅重臣推荐私人的弊病。所以,在别的官员都在斟酌那几个名单的时候,高俅的做法不啻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就在大批士子在高府门口挤破了头的时候,赵佶也轻车简从,从后门造访了高府,这猝不及防地一遭顿时让高俅手忙脚乱。
赵佶原本就是听说了高府盛况,这才来凑一个热闹,因此等高俅行礼之后便笑道:“伯章,朕知道你向来手段高,谁知你这一次能玩出这么大名堂!”
“臣这也是听李伯纪一说,心有所动而已!”高俅知道赵佶一定不会因此怪罪,索性落落大方地道,“我已经和陈谏议等几个言官说好了,到时大家一起来看文章,专拣那些有才学的保荐,如此方才不会因人情而蒙蔽了眼睛!”
“哈哈哈哈,亏你想得出来!”赵佶大笑着在高俅肩膀上一拍,兴致顿时大好,“如此一来,岂不是天下英才尽入朕指掌中?刚刚来的时候,就是朕也不敢走正门,为了你的大门被堵,不少官员也只能绕道了!”
“臣倒希望京城官员都能打开门收一收这些卷子!”高俅一边引赵佶至正厅,一边说道,“圣上可知道,每次科举,诸府县贡生接近两万,而得中的不过数百人,几乎是二十人之中方才取一人,而制举则更甚。虽说朝廷如今取士公正,却难保有所遗漏,只要臣子都怀着一点公心,荐了自己人的同时还能想到更多士子,这保荐的法子便能更公正一些,也能多给人一些机会,不是么?”
赵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想起了高俅的两个人选,突然笑了,“你荐了一个李伯纪,又荐了一个苏子廷,然后把剩下的三个名额都放了出去,如此一来,私心公心就多全了,亏你想得周到!”
君臣两人这边厢聊得投机,那边厢的其他官员自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历来制举都是锦上添花多过于雪中送炭,毕竟,至少在才学上,那些曾经过了进士科一关的官员都胜过寻常士子不仅一筹,只要此时再推上一把,能够在制举上有所进益,他的举主也能够因此而沾光。
然而,就在不少人观望的目光中,蔡府的大门也悄无声息地打开,开始接受士子的自荐。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六章 坚冰渐融端倪现
更新时间:2008…10…28 15:56:09 本章字数:3178
由于制举每科不过录取三四人,因此蔡京原本并没有多大兴趣,推荐了一个叶梦得也就罢了。即便是赵佶后来说要将取中人数大大增加之后,他也颇不以为然,毕竟,从更高层面上来说,这仍然是官员的盛宴,和普通士子没有太大的联系。
然而,高俅的高调举动却让他大为惊奇。当看到太平桥那边攒动的人头,当家人传来坊间街头的议论,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条非但与己无害反而有利的大好事。于是,他几乎用最快的速度传出风声,蔡府也同样接受士子的自荐。
两位宰臣相继开了这么一个头,别的官员自然不甘落后,一时间,平日门庭最是森严的公卿之家纷纷大开方便之门,为士子提供机会。而赵佶更是下诏各地官员,在验给官凭时须得谨慎,一经查出有贿选或是人情者,各地主官连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若是天下士子全都涌到京城来,那这里是怎么也应付不过来的。
由于这个缘故,因此在朝会之前,一群官员都在议论着那些前来投书的士子,甚至有人还饶有兴致地提起几篇策论中的政见,一时间,崇政殿中一片热闹。
蔡京和高俅却两两站在一边说话,他们两个自成一体,别人自然知趣地不去打扰。
“伯章,你这一招可谓是神来之笔,如今的人哪个不是好名的,哪怕是手头名额都已经满了,也像模像样地大开中门,想要博取一点好名声。不过,估计同来参加制举的官员非得恨上你不可!”
高俅微微一笑,满脸的轻松写意:“想要参加制举的官员,若是真有真才实学,那么必定早已声名鹊起,自然有人推荐。若是连这个都要走通别人的门路。那还算什么本事?倒是这些士子,有些人虽然年年名落别山,却未必不是没有本事,这一次能够给他们一个机会也好。朝廷取士本来就是讲一个公正,只可惜,这条路毕竟还是太窄了,不可能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天下事本就如此!”蔡京轻轻摇了摇头,见不少人都在打量着自己这边。又突然笑道,“就如别人只看到政事堂的风光,却不曾看到其中风险,这大约就是所谓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圣上快要到了!”
听到内侍的这声提醒,崇政殿中立刻鸦雀无声,各人也随即站好了班,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绯紫。这并非是大朝,因此有份参加的,也只是少数高官重臣而已。
待到赵佶匆匆进殿坐定之后。这一日地朝议便算开始了。其中多是琐事。比如说何地遭灾需要赈济等政事堂已经处理过的事,也就是报一个节略罢了。而对于辽国和西夏使节一行,朝会上仍旧没有达成绝对的一致。大宋和辽国的和平已经有好几十年了。朝中官员多是谨慎之辈,谁也不想轻易启两国战端。
朝会之后,赵佶却把政事堂几个宰执留了下来。毕竟,枢府总不能始终无人打理,若是长年缺一个主官,很多事务必得滞后。
对于这个问题,蔡京早有定计,此时自然从容不迫地提了出来:
“圣上,虽说祖宗早有成规,文武二柄不能俱付一人之手。但是,如今乃非常时刻,枢密院又正在改组之中,所以臣倒认为,在最终没有完成之前,不妨先由宰臣轮值枢密院。”
“嗯?”听到这个回答,不单是其他几个宰相,就连赵佶也吃了一惊。他原本想让枢密院和政事堂独立出来,却没有想到蔡京居然会提出以宰臣轮值枢密院。可是转念一想。他便渐渐明白了其中真意。
高俅也隐约想到了事情关键——如今西北正在用兵,先前张康国为枢密使时,便因为和宰臣之间颇有不合,因而始终在赏功论罚上和政事堂对着干,一时使得两府的效率都大大降低。而与其让一个并不合适的人去掌管枢府,确实不如先让宰臣轮值作为代替,待到将来一切就绪之后再说。
因此,见赵佶面色犹豫,他便上前一步躬身道:“圣上,元长此言确有道理,臣以为不妨在短期之内试一试,只不过,圣上应该委派一个值得信任的都承旨,以作为喉舌之用。”
“都承旨?嗯,伯章所言极是。”赵佶终于认可了这个意见,思索片刻便笑道,“便是霍端友吧,此人品行高洁,兼且做事谨慎,便由他为枢密都承旨,早年那些送进去的年轻官员应该都可以用了,想必你们轮值枢府期间,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才是。”
就在百官默认了文武二柄暂时合一地时候,远自辽东的消息终于传来——女真兵发一万,直指黄龙府!
消息一经传来,所有知情者都陷入了极度的震惊之中。女真当初下宁江州,还能够说是辽国猝不及防。可是,经过先前一役之后,辽国在辽东的防备已经大大加强,女真居然还有力量围攻辽东重镇黄龙府,这岂不是代表,东京道的辽兵不堪一击?
由于赵佶下令此事严加保密,因此,眼下知道消息的便只有枢密院北面房的几个官吏以及政事堂诸人而已。在这些知情者的脸上,既有西北大患暂且解除的轻松,又有另一丝忧虑。倘若女真进兵速度太快,而辽国再次兵败如山倒,恐怕事情会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前时辽国萧皇后生下一子,如今他们朝堂上正因为立太子地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恐怕这也是给女真可趁之机地原因,只不过,黄龙府那边真实情况如何,却是值得深究的。”蔡京把枢密院整理出来的折子递给一个小黄门转呈,然后便若有所思地道,“黄龙府驻有兵马三万人,攻城绝对不可行,倘若用兵围困,以一万围三万,还要对付援军,女真人若不是智珠在握,恐怕就是别有玄机了。”
在场这些人都是知道先前那次女真使节南来地,此时不免都陷入了沉思。而赵佶却在沉吟片刻之后突然开口道:“既然女真人已经再次起兵,那西北军马可否立刻发动?”
“圣上,只怕眼前还不能够。”何执中接到了蔡京的一个眼色,连忙上前一步道,“西北诸军经过多年大战,在禁军之中应该是战力居首,不过,论及待遇,他们却仍旧与河北京畿的禁军有所区别。先前他们数战得胜,已经对这些区别待遇有所抱怨,这些事情也不能不考虑。再者,一旦辽国和女真真正开战,那么,河北边塞首当其冲,在未能做出完全的防范之前,恐怕还不能轻易进兵。情势尚未明朗,贸然动兵恐怕会引来麻烦。”赵佶不耐烦地轻轻叩击着桌面,见高俅也在那里微微摇头,不由更加焦躁。他何尝不知道如今乃关键时刻,但是,眼看着别人取得战果,自己却只能按兵不动,他实在是有些按捺不住。克制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吐一口气道:“那便如此吧,辽国那边的谍探需得尽心竭力,一定要把战报尽快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