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购价值2000万美元的设备,差不多能将目前的生产线的产能提升5倍。达到月产50吨的水平。增购3000万美元的设备,则能达到每月100吨,每年1200吨的最经济产能。
这是因为总有一些必须的设备,它的最大产能是超标的。例如高炉,哪怕是每月生产100吨的碳纤维,它也游刃有余,远未到设计产能。但像是离心机这样的设备,哪怕是很大型的,也需要三四台,才能勉强完成月产百吨的目标。
试运行阶段,自然不会重复性的购买设备。但到了正式生产的时候,就免不了要计算生产成本了。
其实,就回报率而言,总价9000万美元的生产线,在不计算研发投入的情况下,一年期的回报率几乎就超过了100%,只要能持续销售三年,这个项目赚的钱不会比一个大型的工业综合体赚的少。
只不过,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是很不少的。
吕所长竖起耳朵听,越听越后悔,越听又越贪心。
9000万美元的设备!虽然是业内人士,虽然明知道高科技烧钱,可是听到这个数字,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淡定如常了。
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苏城和汤处长谈妥了。
吕所长给离开的苏城一个比哭都难看的笑容,迫不及待的道:“汤处长,你可不能放着我们不管啊……”
“行了,我得赶紧回京城去。”
“这么急?”吕所长可是满肚子的话想说。
汤处长犹豫了一下,叹口气道:“苏城比你们会做人,大华比你们有钱,别胡思乱想了。我得快点回去接货,不能耽搁了。”
“接货?”吕所长敏感的抓住了关键字。
汤处长也是有意透漏,遂道:“大华请别的工厂生产出了一批空调,质量很不错,全是军工级的水平,价钱也不贵,只要3000多,还保修5年。苏城给京城的几个部委都送了指标,还直接运了一批空调过去,咱们科工委也有,听说第一个月是大的中央空调一部,小的空调30部。不过,分到空调的单位很多,我要是回去的晚了,东西被别人领了,那就不美了。”
这个答案,绝对出乎吕所长和严海斌的预料。
严海斌眼神一凝,不屑的道:“30部空调就把你们给收买了?部委穷疯了不成!”
“别胡说。咱又不是不给钱,就是30个指标。”汤处长甩甩手,道:“如今空调紧缺,科工委一个月也分不到几个指标,要结婚的年轻人不用说,得优先,那剩下的老同志,科室骨干,还有离退休的老干部想要怎么办?这个事情,上面已经知道了,你们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说罢,汤处长拍拍口袋兜,兴冲冲的上车了。
办好了859所的公事很重要,帮领导和老干部们弄到了空调指标同样重要,汤处长已经能够想象自己在部委人品骤增,人缘宽广的前景了。
吕所长彻底茫然了。
接触大华两天时间,他也了解到了大华实业的福利待遇。对比826所拿死工资的研究员,大华实验室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只要让双方接触了,大华岂不是想挖谁就挖谁?
按照苏城的要求来合作,826所表面上是活了,实际上是死了。
但是,不接受又会如何?
吕所长回想着所里的状况,越想越糟心。
现在的826所别说是搞研究了,工资都快要发不起了。国家财政的拨款,是按照编制内来拨的,而研究所为了照顾职工,往往会长期聘用家属,这笔钱,往年都是从研究经费里挪出来的,当研究经费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了所有经费都用来养人的局面。
这样的研究所,表面上是死的,实际上也是死的。
10年后,20年后,没有退休的研究员,怕是也会忘记如何做研究吧。
(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四章 挖空
汤处长离开的第三天,859所的负责人管安国坐着火车来了上*海。
他本是可以坐飞机的,大华实业也承诺报销。但是,一方面是出于节俭心态,一方面是担心大华的包销也像是国企那样迟钝缓慢,管安国坚持坐了火车,而且是火车硬卧。
苏城听说此事,接待的却是热情了不少。
像是研究院这样的花钱单位,给多少钱都不够造的,君不见美帝国主义的研究人员天天嚷着经费不够,收入不丰,外乡人要是因此当真了,那就变成笑料了。
狗大户的生活和贫下中农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大华实业终究是一家新兴的企业,在国家缩减开支,私企积累不足的时间里,大华实验室才有了一枝独秀的架势,但要是不节省一点,用农民的收入过地主的生活,终究是要过不下去的。
碳纤维研究所一次性花掉了近亿美元,是仅次于LNG船和中哈石油管道的大手笔,这也是出于苏城对碳纤维的看好。其他研究所却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科工委的859研究所自然更不可能。但是,苏城依然很想让859所发挥点作用,每年300万元的研究经费不算多,也不能说少,多多少少要花些在刀刃上。
若是换一个铺张浪费的研究所,苏城说不得也是要减少支持力度的。
作为科工委下属的独立研究所的所长。管安国的资历相当不错,他是60年代的留苏学生,获得了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所的副博士学位。这是非常高等的学位,在苏联解体以前,被认为是高于欧美国家的硕士,略低于博士的学位。
去掉十年运动浪费的时间,管安国在化工材料方面,有着超过20年的经验,实属不易。这也是促使苏城选择856所合作的原因之一。
王赟、黎涣祥和柴潮生等人,也都加入了见面会,一边聊天,一边说些碳纤维方面的事情,以测试管安国的水平。
苏城只当自己是个摆设。
下午时间,王赟照旧带着管安国去参观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工厂。那里已经有大量的实习生开始了不间断生产,比前几天更有人气。
管安国看到此处,就挪不动步子了。
接下来一天,是参观碳纤维研究所,然后再参观大华实验室。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大华实验室的规模在国内企业中是独一份。即使中石油等老牌国企,也没有如此集中的大型研究机构。但凡是连绵数十年的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都很复杂,也不可能将研究机构合并在一起。
同样的原因,科工委下属也没有大华实验室这样的超大型研究机构。管安国参观的非常仔细,以至于董峰不得不专门派了两个人陪同他,以免有什么商业机密被看走了。
这样看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原本还有所顾虑的管安国,根本不用谈判和说明,就千好万好了。
这么几天的时间,也刚好足够汤处长红光满面的从京城返回了。
这年头,中国国产的空调要么是零件全进口,国内组装销售,要么是进口压缩机,配套其它零件组装销售。为了购买压缩机,国内的空调企业非得准备大量的外汇。
因此,陈宝庆拿着大型压缩机的设计图,随便找一家企业代工,对方都要高看一眼。
生产一台中央空调,就配购几十台家用空调,这样的机会放在大华公关部眼里,那就是上好的公关材料。李琳专门找到了舒浩,将空调挂在了德邦旗下,随便印刷一批logo,就大送特送。
其中的部分功劳,自然要归于汤处长。
受到了表扬的汤处长,也变的非常好说话,决口不提826所的建议,反而劝说他管安国快些做出决定。
管安国本来就有些心动,受到汤处长的推动,很自然的同意了,没几天的功夫,双方开始商讨协议。
比照钻井采油研究院的三次采油所,856所等于变成了大华实业的独立承包商,只是承包的内容为相对特殊的技术研究。
两名科工委的领导来到了上*海,另外还有十多名各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观礼。
在这个艰难时期,任何能够减轻负担的事,军方都会同意。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能趁机出来旅游一趟也是个不错的差使。
苏城在协议书上认真的签了字,接着与管安国交换。
大华公关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让签字仪式看起来很像一回事。
只是因为科工委研究所的性质,只有两名文字记者来到了协议现场。
“欢迎加入大华实业。”苏城与管安国等人一一握手。
按照计划,856所首批就有12人加入大华实业,负责碳纤维所的生产任务。第一批往往是象征意义的,除了一名副研究员以外,其他人都是助理研究员的等级,很难说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
不过,这些人用以充实碳纤维工厂是绰绰有余的。826所相对于碳纤维的研究,也明显对碳纤维工厂更感兴趣。
苏城并不介意他们对此大肆研究。在没有专利授权的补贴的情况下,国内研究所连1000万美元的设备成本都难以承担,他们若是能研究出更廉价的生产方式,对大华实业的促进更多于其本身。
吕所长很不爽的看着苏城将300万元的支票交给管安国。826所要是能有这笔钱,今年的工资就不用愁了。
一会儿,明面上的仪式结束,吕所长转身想走,却见严海斌直奔汤处长去了。
“这家伙。”吕所长知道他想做什么,无奈跟了上去。
严海斌快步来到汤处长面前,也不在乎其他人在,即道:“我们826所比859所的人多一倍都不止,凭什么全给了859所。”
他没细说是什么给了859所,可所有人都明白。
汤处长寒声道:“不是你们自己拒绝了?”
“他才不是真的要合作。”严海斌对此愤愤不平。
吕所长也藏着话,站在后面盯着汤处长。
不像是军队,此时的行政机关可不讲究家长制,何况汤处长的行政级别并不比两人高,一时间只能看向苏城。
“我有个提议。”苏城还真的开口了,笑道:“科工委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单独的公司或者研究所,来做碳纤维方面的工作。大华实业也愿意和这样的结构合作。”
他看看管安国,笑道:“我们和管所长合作的很顺利,也希望能继续合作下去。”
汤处长一愣,若有所思。
吕所长和严海斌脸色大变。
这是要挖空826所的节奏啊!
(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五章 登记
吕所长和严海斌沉着脸回到了826所的驻地徐*州城。
他们没有立刻回研究所,而是住在了科工委的招待所里,望着窗外没叶子的荷叶,唉声叹气。
曾经享誉全国的重工业城市,随着国企普遍的不景气,也渐渐的显露出了衰败之相。繁华若斯的招待所,在大酒店和大饭店的挤兑下,失去了一房难求的优势地位,任由两名本地的处级官员签单入住。
透过落灰的窗户,可以望见赤红的艳阳,像是抖动的气球似的,挂在九万里的高空。
吕所长轻叹一声:“秋老虎了。”
严海斌却道:“快十一了,今年发什么?”
吕所长嗤声道:“就咱们所的财务状况,发个搪瓷缸都不够,你有什么办法?”
“我能有什么办法,找军区,找市委,再就向科工委哭呗。”
“你倒是挺轻松的,那军区交给你了。”吕所长不满的揉着腮帮子,他的牙龈都是肿的,全是着急上火所致。
826所尽管是科工委下属的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不至于工资无着。但是,在货币化改革以前,公制单位员工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福利的。仅靠工资的话,单身员工倒不至于影响生活,单职工家庭要养家糊口就比较困难了,若是人近中年,遇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吃不起肉吃不饱饭都不奇怪。
这样的情况下,吕所长不受埋怨是不可能的,一些老资格的研究员,指着鼻子骂他的也不是没有。
要是以前,吕所长也就唾面自干了,可是,面对苏城气势汹汹的挖角,再想想科工委的暧昧态度,这就不是落埋怨的事了。
严海斌苦中作乐道:“找军区打秋风是好事,说不定还能混个肘子,喝两瓶老白干,你是所长,市委和科工委就交给你了?”
“就市委和科工委现在的样儿,最多撒几颗芝麻给咱们。”吕所长又是一声长叹,道:“人情是越用越薄,再这么下去,咱们真要喝西北风了。可惜没能拿下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否则,就该军区找咱们打秋风了。”
说到被打秋风,吕所长反而是心胸畅快。在他眼里,被别人需要是很舒服的事情,当然,对每个人来说,被需要都是很舒服的事,如果付出的不是自己,而是公家,那就更完美了。
严海斌也是深表遗憾:“科工委定了的事,找领导也不行了,老汤那个吃里扒外的东西,这要是拿下了碳纤维的项目,别说是国庆节的福利奖金了,我看盖几栋楼都简单。”
“别说楼,说了我就头胀。”吕所长连连摆手。
826所已经快10年没有新建住宅楼了。这年代,市场上并没有商品房的存在,农村居民依靠宅基地自建房,城市居民就要依靠单位自建房,六七十年代的大院平房,七八十年代的临街楼房,就是此时的城市住宅的主力军了。
一家好单位,隔三差五总要想办法盖一批房,以容纳新员工,改善老员工住房条件。
再差的单位,十年八年也要想办法盖些房子,10年前刚入职的年轻人可以住单身宿舍,10年以后,面对成家立业且有了孩子的职工,宿舍就不堪用了。即使是有房子的老员工,也往往会有改善的需求,希望将平房或者简易楼换成有厕所和厨房的楼房,年纪大一些的,甚至需要为日渐长大的子女腾出房间……这些现实的需求总是需要解决的。在缺乏社会房子的情况下,单位职工都要将之着落在单位。
事实上,单位职工的所有需求,都是要着落在单位的,后世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五险一金,在90年代的单位职工眼里,只是再基础不过的要求,甚至不用费心了解,自然会得到……
所谓的好单位,不仅要负责职工生老病死的一切需求,甚至得惠及子孙。单位幼儿园,单位小学,单位中学和单位医院,通常是所谓的大企业的标配。员工的追悼会,离退休职工的娱乐生活,往往也是单位领导的工作项目之一。除此以外,单位还得考虑单职工家庭的生活问题,考虑职工子女的就学就业问题……零零碎碎的花销,看起来不多,聚沙成塔却异常的可观。真正的高利润行业也就罢了,偏偏低利润行业的职工,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
吕所长和严海斌生长在体制内,他们挣扎的最好结果,不过是拉一个垫背的而已。
但是,挣扎在这块泥潭中,他们也不会有更高的追求了。
简单的午餐后,吕所长和严海斌共同前往军区,找严海斌的战友打秋风。
在被灌了三瓶郎酒以后,两人换到了几片冻肉,一车罐头和一车的苹果。
罐头和冻肉都很有年头了,硬梆梆的像是石头似的。猪肉上还盖着蓝色的章子,隐约可以看到“1981”这样的数字。
吕所长注意的看了两眼,严海斌却是满不在乎。和平年代,战备仓库里的存货总是要替换的。
两人在军区睡了一觉,第二天才叫人来开车。
虽然东西不多,总归是看得过眼了,严海斌也就挺起了腰板,自己看了一辆车,由着吕所长在后面睡大觉。
抵达826所的时候,仍然是早晨。
严海斌喊了半天,才见门房晃悠悠的来开门,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