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有涨有秩,应该说,你手上这个竹筐也只值1块钱。”赵无极实话实说。
“如果赵干部说的是真的,那这个合作社能带给我们的东西也就不多了。”大伯样农民这话,等于是拒绝了合作社。
其实,凤山农民有高超而精致的手艺,但他们制作编织的产品,多是“用品”,而少摆件、饰品、花篮等工艺品。
赵无极在系统中,可有成套的竹木工艺品以及制作方法,但是,赵无极现在不能拿出来。只有这些农民,愿意付出,愿意加入合作社,并最终成立合作社后,赵无极才会为合作社提供系列服务。
现在如果先拿出来,会引发小农意识深处的“贪婪”以及“占便宜”的思想,同时会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意识与习惯。
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后拿出来,会让他们看到合作社的希望,同时会让他们对赵无极“感恩”,而且这些成套的技术与方法,也是合作社长期生存下去的坚实基础。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赵无极将这些技术和方法拿出来,而合作社又没有按赵无极的想法运行,那赵无极可是有苦说不出了,因为他无法判定系统是否会承认那种似是而非的经济组织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企业。
“小赵,合作社是否要限定人数,譬如低于多少人就不能成立?”上河村村长刘长富问道。
赵无极三次到上河村来,村支部书记刘长根即赵无极办公室刘家发的父亲都没有到场,而这个村长刘长富每次都很积极。赵无极基本上可以断定,刘长富与刘长根彼此不对付。事实也是如此,由于刘长根是费仁强的初中同学,再加上本人又是支部书记,刘长富是没办法对付刘长根的。因此,刘长富急于在凤山上寻找一个“靠山”。
“这个,我查阅了合作社的一些文件,一般来说,两三家人合在一起,应该算不上;我想,有十来家村民合起来做这事,准成。”
“那谈个毬啊,这事,我来承头,上河村干了!”刘长富一听只要10来户人参加就可以了,立即拍了板凳。
上河村大约1600人,350户左右,如果要求必须要100户以上,刘长富还真有些担心,因为没有刘长根点头,这事,他办不成。但是,只要10来户人就可把这事搞成,那何乐而不为呢,即便不赚钱,又能亏个啥,再说,还能结下赵无极这个人缘。
“刘村长,你来承头没问题,党员干部本就应该带头。但是,有几条原则必须遵守:第一,则是入社的村民必须是自愿的,不能强迫;第二,合作社的领头人则理事会主任必须是民主选择,每户农民投一票,票多者当选;第三,则是在理事会外要成立一个监事会,监事会主任同样要民主推选;第四,无论理事会或监事会,其人数不能低于3人,最高不超过20人。这些问题,都能做到吧?”
“哎呀,小赵同志,你放心!我刘长富好歹还是个党员,只要合作社搞起来了,搞得红火,还会少了我的那份?如果搞不起来,或搞垮了,这又有多少油水呢?所以,我听你的,这个合作社,完全按照规矩来!”刘长富到是一堆大实话。
“对,我们听赵干部的。只是,等我们发了财,那些胆小怕事的,别说赵干部偏心眼哈!”听到刘长富的话,当即有几个农民吼了起来。
“哈哈哈……”心里基本上决定参与合作社的农民,跟着爽朗地笑了起来。
第097章前途未卜
有了刘长富牵头,上河村竹编合作社开始进入了正式组建的程序。因此,赵无极又在上河村呆了两天,直到把这事全部落到实处。
经过动员与宣传,并反复陈述利弊,最后,自愿参加“上河村竹编合作社”的农民一共有27户,上河村350户人,大约有70%左右的家庭都能编得一手竹制品,也就是说,在会编的人家中,有10%的农户比较看好赵无极发起的这个事儿。
落实了参加的农户,第二步就是民主选举,刘长富以19票当选为“上河村竹编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而另外一名叫李明贵的农民,则当选为监事会主任,负责监督合作社运行特别是经费开支等。
第三步则是鉴定入社协议,每个农民都要签字、按手印。
协议,是赵无极用毛笔手书的。后来,这份协议成了华夏农村合作社的典型文件,其中一份原件被收进了华夏农业博物馆。
一般的人,做事做到这种程度,已算大功告成,可以回去写总结了。但是,赵无极却不能当这种甩手掌柜,因为系统要求要“卖出第一批货”才算结束。
因此,赵无极在把上面三步做完之后,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目前大城市流行的高档竹编工艺品资料,包括彩图、立体图、编织图、技术分解图、质量要求,以及合作社出售时的估价等,一整套地交给了刘长富。
当然,赵无极拿出来的成品图并不多,他只拿出了10来种罢了,如果一次性拿出上百种编织资料,赵无极担心这些农民贪多嚼不烂。
“哎呀,小赵,原来你还藏有这一手啊!”刘长富和李明贵等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都是多少见过世面的,一看图上那精美的竹编,就知道这东西如果编成功了,绝对是来钱的好东西。
有些人说农民并不认识工艺或艺术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农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是因为那些东西距离他们太远,如果花个几十几百甚至几万去买个吃不得喝不得用不得的东西,还不如买两斤肉买两斤酒划算。
“这些资料,只允许社员之间翻看。非社员的村民,只有加入了合作社后,才准翻看学习。”赵无极没解释为什么藏一手,而是提出了保密要求。
凤山的根雕木雕工艺,主要集中在五棵松村和大碑石村,因为那里基本上已是原始森林,林中的枯树根遍地都是,而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村都是那种传统文化非常浓郁的村子,有些习惯,赵无极虽然没考证过,但也能猜出至少是百年以前的传承。
因为两个村子的情况相似,而且数百年来相互守望,彼此关系良好,因此赵无极决定在两个村子里组建一个合作社,最后定名为“凤山木雕合作社”,第一批愿意参加的农户就有77户。最出人意料的是,凤山木雕合作社社员们选出的理事会主任,竟然是赵无极最早认识的五棵松村人——南宫平。
至于山珍合作社的组建,则比较麻烦,因为山珍这东西,几乎遍布了整个凤山乡,绝大部分村都能生产黑木耳、银耳、竹笋,而漫山遍野都是蘑菇、野菜等物,仅仅是蘑菇这一类,就有大脚菇、鸡纵菌、竹荪、松茸、青杠菌、牛肝菌等品种。
前文有述,凤山总共有100万亩以上的山林,虽然总面积比较大,其山珍品种也十分丰富,且都是高价值的产品,问题是凤山的山珍总量并不是很多。如果仅就农民上山捡拾,作为一种季节性的副业到是可以为农民增收。
但是,要组建一个合作社,这些产品的规模就有所不够。而赵无极还担心,如果因为价格高大家疯狂地去采摘,也许会让菌种受创,从而导致来年的产量更低。
因此,赵无极在思考良久之后,决定把山珍合作社建在龙王潭村,而且名字也直接取为“龙王潭山珍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成立的方式与前面两个也不一样,赵无极首先找到龙王潭村的支部书记谢君理,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后,谢君理推荐了他的侄儿谢朝栋。
谢朝栋是初中毕业生,赵无极去找他时,他刚结婚两个月,家里添了人口,经济压力一下子就来了。赵无极给他说,要他组织不低于10个青年,成立一个“龙王潭山珍合作社”,在龙王潭村的大山里种植木耳、银耳以及各类蘑菇,同时向凤山全乡收购各类山珍。在赵无极答应帮忙销售并提供技术资料后,谢朝栋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尼媒,真是累啊!”在忙完了这些事后,赵无极看了看时间,尼媒,已经10月17日了,明天就是中秋节呢,因此,赵无极辞别龙王潭村后,立即就向凤山乡上赶路。
在谢朝栋那里,赵无极给“龙王潭山珍合作社”留下了2000元的启动资金,让社员们去各村收购各类山珍,距龙王潭比较远而距凤山较近的,可以直接用骡子驮到乡上来,赵无极帮忙暂时保管。
赵无极之所以忙着回去,并不是想过中秋节,而是他此前给卢江运输公司驾驶员丘爱国说了,请他在中秋前几天托人给自己带些县城里有的比较高档的月饼到凤山。
这时,想来月饼已经放到守门的张大爷那里,或者在供销社万树森那里,他得回去取出来,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给领导和同事送个小礼物。今晚不送,如果等到月圆之时再送,几乎就晚了。至于白天,当然也可以送,但别人看到总不是个事情。
重生后的赵无极,很在乎这种细节。
所谓礼轻仁义重,礼物,就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别人收了你的礼物,不要说就能帮你,至少要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时,他总要多考虑考虑;而那些本来与你关系不冷不热的人,因为礼物就可以变得亲近;至于原来的朋友,不是更该送个礼物表示节日快乐吗?
再说,华夏本来就是礼仪之帮、人情社会,赵无极这样做,即便有人相要借此做文章,也难以成功。
赵无极并不会乱送礼,他送礼的对象包括费仁强在内,乡上的所有副乡级干部以上的领导,以及乡企办所有的领导和同事,此外,在凤山,则有开小旅店兼面馆的张太婆,守门的张大爷,房东欧阳福,饭馆老板胡汉三等四人,不过,加起来也是25人份了。
送礼也是很有讲究的,譬如派出所所长汪大江,对赵无极就非常不错,但那是公事,还没达到私人交情的份上。不该送的对象,你去送礼,会让别人感觉到突兀、别扭,不知所措。
后来,赵无极才知道,他这次的送礼,还博得了一个“仁义”名称,特别是那个张大婆、张大爷等四个凤山农民,那是把赵无极夸到天上去了。因为,从来就是他们给干部送礼的,哪见过干部给农民送礼的啊?加入夸奖这个行列的,还有小学校长李明枢。李校长那儿,赵无极中秋节到没送礼,因为李海兵拿了一份月饼就够了,但是,教师节前,赵无极专门去拜访时,送了李校长两盒特级花茶,虽然价值不高,但李校长平时也只是喝三花的人。
后世的特级花茶质量急剧下滑,基本上没人喝了。但这个时候,特级花茶绝对名实相符,是茶中极品。
系统发布的组建“三个企业”的任务告一段落,只等周末回卢江与黄大山进行商量,如何把其中的一些货物譬如木雕制品和部分竹编制品在他的铺子里摆出来销售,而另一部分比较高级的产品,赵无极想亲自跑一趟省城,去省外贸公司看看。赵无极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刚好有一个同学分配到了省外贸公司,看能否搭上同学的那条线,走外贸的路子,把凤山的土特产给销出去。
组建三个“合作社”,赵无极也给乡上打了一个非正式报告,大约相当于一份建议书,大意是在县上同意成立三个乡镇企业之前,先组建“合作社”进行试生产、试经营,如果乡镇企业组建成功,到时“合作社”完全可以为乡镇企业供货云云。
赵无极打报告时,其老爸已经被县委书记胡永生指定为县政府临时负责人了,因此,费仁强在那份以乡企办名义的建议书上批示:“赵无极同志的想法很有创意,可以在各村进行一定范围的试验。”
至于合作社到时会不会与乡镇企业打交道,就不关赵无极的事了。因为,那些合作社,压根就与赵无极无关系。如果合作社没赚到钱,而乡镇企业给的价格又高的话,他们也许愿意加入乡镇企业;如果合作社赚了钱,他们不理乡镇企业也在情理之中。
而最终的结果是乡镇企业建立起来了,乡上通过行政命令强行取消合作社或要求并入乡镇企业,这时,就有口水仗可打了。
也就是说,赵无极一力组建的这三个合作社的命运,暂时还看不明白。
第098章话不投机
没有特别的事,赵无极每天开始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上班。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李苹上调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余波此时还没有平息。
因为李苹正式接到调函到县委宣传部报到,才过了一个星期。
费仁强打电话问过区委,凤山差一个副书记兼副乡长,是上级派人来还是由凤山现有干部中产生,区委说不知道这事儿,让费仁强直接问县委组织部。
区委(区公所)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无论理论上或事实上,都管得到凤山乡党委,但是,县委也有权力直接管理到乡一级政权,因此,这个时代的“区委”地位相当尴尬,有时,甚至只是个传声筒。所以,对区委有利的事,区委就主动承担;对区委无利的事,区委就说,问县委去吧。
县委组织部第二天就回话了:“组织部最近还没考虑到凤山干部调整的事(干部大调整,各局都没完全搞定,忙死了),但凤山党委可以提两名候选人,报到县委组织部,以供参考。”
组织部这也是实话,目前还没考虑到你们那儿,但你们又在问,所以你们就提供两个名单上来吧,至于最后是怎么回事,那得由县委常委会决定啊。
虽然卢江官场地震已经过去了一些时间了,而赵无极在中秋节也给他送了一盒月饼,但费仁强的“郁闷”状态并未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徵象。
其原因当然是来自于新来的县委书记胡永生,以及新县长安福林。此前,费仁强还有最近汇报工作的打算,但是,当他弄清楚胡永生是来自于省委的干部,而安福林是原来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他就知道他不是很够格了,除非有比较重要的事情,可以提出面见书记和县长,否则,就只有等待领导召唤自己。
这当然算不上什么,想见书记、县长的人海了去,费仁强只是众多区乡干部的一个罢了。费仁强真正郁闷的,是最近收到的来自县委和县政府的文件,里面所谈的最近的工作重点,以及要加强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建设的内容,似乎都指向了凤山,指向了他费仁强。
而在乡党委组织党委委员和副乡级干部学习这些文件时,也不时有人就县委文件中的一些要求说出一些阴阳怪气的话来,那矛头指向谁的,费仁强肯定比别人清楚。
费仁强给组织部打的电话,只有他一个人清楚;组织部非正式的答复,亦只有他一个人清楚。本来,李苹上调就是一个大新闻,众多有机会的人都瞄准着这个位置,以及后面会出现的位置。但因为没有来自上面的信息,大家也只有瞎猜、瞎议论。
费仁强决定利用这个信息,来探一探乡上的情况。换一种说法,他决定用这两个推荐名额来做一些事情。
这次,费仁强非常聪明,他没有先找乡长白盛,也没有找苗成林,或者其他副乡长,他找的是普通干部,而最先找的就是赵无极。
在费仁强看来,先找赵无极有很多好处。
可以让赵无极吸引一些火力和矛盾,到时没上位的人就有可能记恨赵无极,给赵无极下绊子,而费仁强可以出来为赵无极“证明”以解围,从而也向赵德正同志证明,我对你的儿子已经非常关照了。
而最终上位的人,也不可能记恩于赵无极。因为作出推荐决定的是乡党委会,再因为赵无极人微言轻,不足以影响到他的父亲,即便影响到了他的父亲,也影响不到县委常委会的决定。
也就是说,只要运作得当,人们都会知道一个事实:某人之所以没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