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一句话当真可谓是危言耸听,马小天、马信玉、红娘子三人都吓了一大跳,心想:果然是我朱军出了什么岔子么?咱们自己怎么一点也不知道?
三人一起转头来看朱元璋,却朱元璋表情淡然,显然没把张缙彦这句吓人的话放在心上。马小天顿时就放下了心,他知道朱八哥的本事,既然朱八哥不怕,他就没啥好怕的。
但是马信玉却不同,他对朱元璋可不像马小天那么有信心,心中暗想:流寇若败,红娘子姑娘也难幸免,不行,我可得帮忙解决。他清了清嗓子问道:“请问张大人,流寇有何破绽?”
张缙彦心想:这孩子真懂事,我说一句他就问一句,简直是个捧哏的。他兴致高涨,笑问道:“大家可知道我们为何把贼人们统统称为流寇?”。。
马信玉赶紧问道:“为何?”
张缙彦道:“原因就在于一个‘流’字。贼军不停地流动,到处掠夺,使朝廷的天兵东西奔击,穷于应付……因此流寇之弊难以解决,成为我大明朝的心腹大患。现在,流寇们突然不流了,跑来占据了陕*西,想要划地而治,这便是他们的取死之道……”
他顿了顿,继续道:“本官并非胡说。便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唐末的大流寇黄巢何等厉害?两次攻陷长安,据说其人杀人八百万,搞得天下震动,其势几乎无可匹敌。但他为何最后却败战了呢?便是因为他占据长安。失去了‘流’字。因此才会被攻灭。”
听他这么一说,场中许多书生道:“然也!”
张信玉也来了兴趣,不由得问道:“咦?还真有这么回事。请问大人,流寇为何失去‘流’字便会灭亡呢?”
张缙颜便道:“流寇不光有个流字,还有一个寇字,但凡贼寇,都不事生产,不知创造,只知道一味的掠夺,他们需要通过掠夺来获取金珠宝,粮食兵器。而一个地方不可久掠,掠过之后必须换一个地方继续掠夺,若是停下来在一个地方掠夺,只能掠一次,便什么都掠不到了……前些rì子大家也看到了,混十万军在陕北待了一年多之后,已经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还有战斗力?因此混十万便被朱八给赶走,现在朱八又来占着这地方不走,我看他也在这里留不了多久,等天兵一至,必将他辗为齑粉。咱们到那时就得救了。”
他说到这里又顿了顿,道:“其实让流寇占个大城到也不失为一种消灭流寇的好办法!”他说这话的时候倒是没想到,原历史中,他就把běijīng城拱手让给了李自成,果然加速了李自成的灭亡。
(注:张缙彦的奏章原文为:臣任清涧知县,于兵情、贼势,亲见有素。盖贼之得势在流,而贼之失势在止;贼之长技在分,而贼之穷技在合;贼之乘时在夏、秋,而贼之失时在冬、chūn。本书为了读者读起来方便,将之改为了白话。)
众书生们又都道:“张大人高见!”
马信玉听到这里却终于松了口气,真是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朱军真有什么会导致覆灭的破绽,搞了半天是这个,咱们朱军和别的流寇又不一样,我们是要自己生产,自己创种的贼军,却不是那些低档的流寇。他的神情顿时变得轻松起来,恐惧之心一去,调侃之心便生,于是扬声道:“张大人……晚生才从白水赶来,一路所见所闻,却与您所说有些不同,还请大人指教。”
张缙彦也有兴趣听听,便问道:“你有何见闻?”
马信玉便将陕南现在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说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无优,又说起贼军招贤纳士,开府设衙,推广新式作物,cāo练士卒,办设粮行……哗啦啦一大通东西说出来,听得张缙彦的脸sè变幻无定,就似变sè龙一般,连变了十七般sè调。
然后马信玉才道:“张大人,这流寇若是要事生产,又该当如何?”
张缙彦脸sè如土,楞了许久,才呼地喘了口粗气,道:“这……这……这些贼寇……不,这根本就不能叫做流寇了,白水朱八,他……他分明是要仿效我大明太祖皇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这是有天大的祸心啊。”
马信玉道:“这样的流寇,用什么办法可以击败呢?”
张缙彦脸sè大变,支唔道:“这个……那个……这个……”他哪来的办法可以击败这种流寇?他若有真有办法,那就是经世之才,保证名扬青史了。脸sè数变之后,他突然对着马信玉道:“这位兄台,你说你自白水来,一路没有被贼人迫害?”
马信玉道:“晚生是白水人,那朱八也是白水人,他对本乡人不加留难,因此晚生才能zìyóu走动。”
张缙彦便道:“兄台可否带本官出去……出去看看……我想用这双眼了解一下贼寇的所做所为,以便研究出一个破贼的良策。”
马信玉用眼神向着朱元璋询问,朱元璋在他背后低声命令道:“带他出去看。”
马信玉这才抬头,对着张缙彦道:“既然是大人的要求,晚生拼了xìng命不要,也当达成。”
堂中五六十名读书人,大多在这里躲了一年多了,听说马信玉有办法带人出去溜弯,倒是兴致大涨,纷纷向他求恳,朱元璋暗中示意,叫他把这群读书人都带出去溜溜,让他们看看自己这个“贼寇”的志向!唯有如此,才可以将这些人收服。
其实读书人这种东西是最擅长见风使舵的,他们若当你是个贼,便不肯为你办事,但当他们发现你有坐拥天下的本钱时,说不定就会考虑来当一个从龙之臣了。这位叫张缙彦的家伙在原历史中就有向李自成投降的事迹,在这个世界要收服他也不难,关键是要让他知道,投靠了朱军之后是有前途的。这也是收服真正的人才所必需的手段,若是浑浑噩噩就被骗来做了手下,那往往都是庸才。
自此之后,马信玉便带着张缙彦和一群书生,离了书院出来观看外面的情况。这些书生躲了一年,已不知外面是什么样子,仅仅从买粮送米的人嘴里知道这里已经是白水朱八的天下,出来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他们看到朱军正在大量移民,鼓励开垦,都吃了一惊。
然后又随着马信玉去陕南转了一圈,果然看到陕南的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比当初朝廷治理下的地方还要平顺,这一下当真是大吃了一惊。后来便陆陆续续有读书人投入朱军的怀抱,第二年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参与了朱军在西安举行的科举,走上了在朱军中出仕为官的道路。张缙,这些是后话,便按下不表了。
就在朱军整顿陕北的时候,三十六营也没有闲着,崇祯九年十月,张献忠、老回回、另外无数小股义军头领拥众二十万,同时出兵攻打襄阳,大败总兵秦翼明,湖广震动,匆匆调大军来救襄阳。张献忠虚晃一枪,却并不强攻襄阳,与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人沿江东下,跑得无影无踪。
另一边,李自成、过天星等人也率部南下,疾走入四川,由于四川多山,便于贼军行动,不利官兵追缴,因此贼军入川之后如入无人之境,连克昭化、金堂、剑州、什邡、彭县、郫县、新都、西充、遂宁、梓潼、绵州,新繁、温江、江油、彰明、罗江、德阳、汉州等州县,朝廷的官吏望风而逃。明四川总兵侯良柱中了贼军的埋伏计,被击毙于梓潼县境的百顷坝。短短的一个月内,李自成等部攻克四川州、县达三十八座。十一月初二rì,贼军三路大军汇合于省城,“扬兵成都郊外”。
明四川巡抚王维章、巡按陈廷谟吓得面无人sè,拼命求救。崇祯帝接到报告后,深恨四川文武官员无能,下令把王维章、侯良柱(已是死人)革职,陈廷谟“降三级戴罪杀贼”;任命傅宗龙接替四川巡抚,催促官兵火速统兵入川协剿。官兵得令后,以总兵左光先,及副将马科、贺人龙、赵光远等部官兵一万名进川,又檄调总兵王洪、总兵祖大弼部追剿李自成、过天星、混天星以及六队的争世王、大天王等部义军。(未完待续。)
四五二、杨嗣昌张网
()崇祯十年,chūn!
朱元璋整顿陕*西的内政已初见成效,由于他占领的地盘已经颇大,再像以前那样运用比较老旧的方式来管理,效率已经开始转差,于是他借鉴了一些学自后世的经验,重新拟定了一套管理的方法,其中包括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例如鼓励商业、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法律、完善zhèngfǔ机构的监督制度……
这一系列的政策制定都只能由朱元璋一个人来完成,因为游魂天空几百年的人只有他一个,别的手下都有历史的局限xìng,他无法假手于人,好在朱元璋在上一辈子就有一个“劳模朱元璋”称呼,对于他来说,一个人将所有的政策全都制定出来也不算什么困难的。。。
上一辈子他治政之细,细到连县衙门里一个小差吏该做什么都详细罗列在了纸上,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制定了太细的条条款款,结果也给大明朝的发展带来了桎梏,明初时他制的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是有正面作用的,但从明朝中叶开始,他的制度就已经跟不上历史发展的需求,但是官员们不思进取,不愿意,也不敢于在他制定的政策上进行改动,结果明初制定的一些政策居然一直沿用到了明末,已经成了拖社会后腿的政策。
这一辈子他在制定政策时就要特别小心这一点了,他在自己制定的政策后面附上了一个附录,里面写道:“将来这份政策若是已经不适于社会发展了。请后世的人要勇于修正……”他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大的作用,总之,开发民智,让后来的人有胆量,有能力来修改他现在制定出来的政策,这才是王道。。。
(注:关于朱元璋治政时具体用了哪些后世的策略,我就不细写了,本书的重点偏重于农民起义的过程,而不在于治政,因此治政方面请大家尽量脑补吧。你就把他制定的政策想像成咱们现行的制度。或者现在世界上最进步的国家制度吧。)
经过一番辛苦的整顿,陕北的气象也开始慢慢好转,被流寇们吓得躲进深山老林的百姓们现在回到了自己的田地上,他们又从陕南来的人那里学会了新式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人人都开始折腾土芋。
但是有趣的现象也紧跟着发生了。由于土芋产量大。足够吃,价格开始一路走低,从最初的二十文钱一斤开始下滑。很快就降到了十文钱一斤左右,一些受旱灾影响比较小的地方,例如河流沿岸的农户开始在自己的田地里划出一部份来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
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了,当全陕大旱时,这些沿河的田地几乎全都在种粮食,现在干旱的地方种上了抗旱的农作物,粮食解决了,受旱影响小的地方自然就不再种粮食,改成了种棉花,这种现象便可以称为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行政的力量也管不了的。
朱元璋对这种现象乐见其成,反正人不光要吃东西,还必须穿衣服,粮食问题解决之后,农作物向多元化发展才是正常的经济体系,否则全部农夫都种土豆,天下还不大乱么?
与朱元璋这边一片欣欣向荣相对的,却是京城里一片愁云惨雾,崇祯皇帝现在已经找不到把国家变成正常的方法了,每rì里都在不安中度过。
此时李自成部活跃于四川,张献忠、革左五营、罗汝才、刘国能、李万庆等人则驰骋于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义军行动快如飙风,朝廷根本无法追得上他们,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处处陷于被动。
崇祯皇帝对手下所有的人都失去了信任,打算再寻贤能之辈来帮助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根据素来的观察,崇祯皇怠中了原宣大总督杨嗣昌。当时,杨嗣昌因为父亲杨鹤病死,正丁优在家。崇祯用人心急,特旨“夺情”,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是年三月,崇祯正在御书房里郁闷地看着各地发来的坏消息,眉头深深地锁在一起,久久舒展不开,最近又有十几个县城被贼人攻破,县库被劫掠一空,良民被裹胁为贼,官员则被砍了脑袋,尸体悬挂在城门口的歪脖树上。最近几年,这样的事情不停地发生,让文武百官都看得麻木了,反正江山不是他们的,他们只是皇帝的打工崽,管不了这么许多。但崇祯却不能麻木,如果他也麻木了,这天下还有谁来管?
正在心情不佳的时候,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进来报道:“皇上,杨嗣昌杨大人来了。”
崇祯的眉头顿时微展,挥手道:“传他进来。”
不一会儿,杨嗣昌进见,君臣见礼完毕,崇祯细细打量杨嗣昌,只觉得此人容颜清矍,表情淡定,似胸有成竹,一看便是饱学之士,再见他脸上有风尘之sè,眼神有沧桑之感,便知他非是不经世情的呆书生,于是心中先就有了三分喜欢。
当下崇祯便随便拿了些话题出来漫谈,杨嗣昌一一应对,对答得体。崇祯便又问起天下形势,杨嗣昌侃侃而谈,将他自己胸中所学一一展现。崇祯听了之后,心中颇多宽慰,暗想:这人是个知兵的,不像别的文官,连兵都不懂,就知道瞎说,若是用他,说不定真的可以帮朕把天下给理顺了。
当下崇祯便问道:“当今国内有贼寇乱窜,国外却有建奴为祸,先生以为该当如何?”
杨嗣昌胸有成竹地道:“窃臣犬马弩钝,加以草木幽忧,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叠奉明旨星趋,首以安边荡寇勉臣料理。似乎安边第一,荡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内方可攘外。何也?窃以天下大势譬之人身,京师元首也,宣蓟诸边肩臂也,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为重。边烽讧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诚不可缓图,而深者尤不可忽视也。诚使腹心乂安,脏腑无恙,则内输jīng血,外运肢骸,以仰戴元首而护卫风寒于肩臂之外,夫复何忧?今腹心流毒,脏腑溃痈,jīng血rì就枯乾,肢骸徒有肤革,于以戴元首而卫肩臂,岂不可为慄慄危惧也哉!以故臣言必安内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后足兵,必保民斯能荡寇,此实今rì证治之切,根本之图。非敢缓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内耳……”
他哇啦哇啦说了一大通,全是掉书袋,其实归纳起来就只有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先灭贼寇,再抗满清。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而山海关外的满洲鞑子只是肩臂之疾。”
他的看法正好说中了崇祯的心坎儿,崇祯大喜,便又问道:“如要安内,需当如何?”
杨嗣昌信心满满地伸出三根指头道:“臣有三计,只要依之而行,只需三个月,贼寇必破!”他这话说得忒大,居然说只需要三个月就能解决已经闹腾了十年的明末农民起义,崇祯帝如果智力没问题,就应该怀疑一下他了。
可惜的是崇祯帝的智力实在不怎么高,居然被这个大话jīng给糊弄住了,大喜问道:“三个月就行?还请先生教我。”
杨嗣昌道:“第一计,制定战略!臣以前,以往剿匪不力,皆因没有战略,各总兵督抚各自为战,今天追着这个贼人跑,明天追着那个贼人跑,东窜西窜,根本就无法根治贼军。唯有卢象升大人当年曾经用过一次自东向西驱赶贼寇,效果明显,可惜卢大人因为建奴叩边,被迫北上抗虏,又让贼人得到了喘息之机。依微臣之见,只要有统一的调度,对付贼人就没什么困难的。”
崇祯又问道:“那要如何调度呢?”
杨嗣昌拿出一张地图,在上面指点道:“臣以山*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地方为核心,称为四正,此四处的巡抚主要任务为张网防御地方,阻止贼寇流窜出来,另外再以六部兵力为隅,协助这四个地方布下‘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网……最后,微臣再率剿匪军的主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如此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