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拥挤在这里,一旦瘟疫流传开那可麻烦了。”
随着不断有人归队,许平的信心也稍微增强了一些,他让各营的教导队和所有野战部队都参与到善后工作中去:“不必训练新兵了。”许平自嘲地苦笑了一声,辎重装备现在没有不缺的,他对陈哲说道:“反正我们也没有火药和枪支训练新兵了。”
……
在这一片混乱当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前来许平营帐求见。
“草民袁锋,叩见大将军。”
“中原大侠?!”许平听到来人的姓名后颇为惊奇,以前多次劝降,此人都油盐不进,但这次他却带着自己的一些徒弟一直赶来襄城这里投军:“袁大侠请起。”
匍匐在地的中原大侠叫道:“草民有眼无珠,不识抬举,好叫大将军得知,草民在河南还有很多武林朋友,若是大将军不弃,草民这便写信给他们,让他们出来为闯王效力。”
这些大侠们不但有走私盐、铁、军火的渠道,而且个个都是地头蛇,若是有这些人相助,许平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情报,并相应地遏制明廷探子的活动,许平见袁锋趴在地上不肯起来,连忙过去相扶。
许平见中原大侠情绪十分激动,就想让中原大侠坐下说话,但中原大侠始终重复着他已经说了无数遍的话——就是要把官兵杀个干干净净。在连续重复这话七八遍之后,中原大侠这个硬汉子突然哭出声来。原来,包括袁锋在内,一共有七兄弟结义,在开封大水中,他的六个结义兄弟全都淹死了。
……
数日后,许平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善后问题。
营房扩建等工作进展得都不十分顺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物资,各营指挥官都希望把有限的力量放在收集粮草这项工作上:“大人,我们的粮食是肯定不够吃的。”
“和辎重比起来,我们损失的兵力都是小事了。”周洞天向许平报告问题比预想的还要严重,苦心经营的开封府根据地已经毁于一旦,本来有大量的粮食分散储存在各县,现在这些储备都毁于洪灾;此外还有难民问题,数以万计的难民逃出黄泛区,看到闯营各部收拢散兵的告示后,这些难民就纷纷向闯营所在涌来,表示他们想当兵吃粮:“本来这些都是我们治下的百姓,要是没有这洪水,我们还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衣食,现在却都来吃我们了。”
“有多少人?”
“这几天已经有了五万之多,末将估计很快就会超过十万,”周洞天一脸的难色,虽然他从来不负责内政问题,但基本的了解还是有——那就是许平没有足够的库存,也无法像往年那样从百姓中征收物资了:“这么多张嘴,不要说现在,就是去年大人您也养不起。”
“是啊,我养不起这么多人。”
“还有一个问题,大人,是我们的军纪问题。”紧跟着周洞天,陈哲又报上另外一个更坏的消息:“我们军队中已经出现了掠夺问题。”
“掠夺?”许平叫了一声。
“是的。”
“掠夺难民?”
“是的。”陈哲再次确认,他向许平报告说在洪水过后,闯营的军纪普遍开始出现问题,曹营等同盟军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地抢夺民财补充自己,而李自成显得束手无策。
“如果只是其他各营,我们装看不见也就罢了,可是现在大人您的手下也有这种行径,而且绝不是少数。”陈哲拿出一张单子给许平过目,一些近卫营的人名也列在这个名单之上,这些许平的嫡系部下看到友军的行为没人管后,他们也出现明偷暗抢的行径:“我们的军官本来一贯严守军纪,但现在他们对此都态度暧昧。”军官们对此事的反应和他们要求许平优先考虑粮草问题是一致的,对此陈哲忧心忡忡地汇报道:“各营军官都知道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库存了,他们都想竭力收集过冬的粮草。”
河南西部和南部远远没有经营起来,数万闯军猬集在一地,根本不可能收集到足够的过东物资。
“我手下数营,之所以能严守军纪,靠得是我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若无法给士兵们足够的衣食,谁都别想维持军纪,就是岳爷爷也做不到。”许平记得岳飞自己就经营多种生意以供军需,所以虽然军纪严格士兵仍可以没有怨言,何况岳飞还是官兵,而闯营更类似土匪。
“如果大人不严禁掠夺的话,我们的军纪就会毁于一旦!”陈哲听到许平的话还以为他是想纵容,作为从不参与内政和后勤的军官,陈哲考虑问题从来都是单纯的军事角度:“大人,军纪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军纪,将来我们用什么和新军交战?”
“我当然不会同意掠夺民财,”许平并非不知道陈哲所说,自从他创建近卫营以来,保持战斗力靠的就是严格的军纪:“更不用说正是因为我军的军纪远在官兵甚至新军之上,我们从来不曾祸害河南百姓,他们才会不支持官兵而支持我们这些闯贼。”
没有河南百姓的支持,许平估计自己前两次都没有可能以弱胜强,把新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击败,要是河南人视明军、闯军为一丘之貉的话,那下次作战许平就连主场作战的优势都没有了。
“大人英明。”陈哲见许平赞同他的看法心中一宽,连忙问道:“大人有何打算?”
“打算?”许平苦笑一声:“看看孙将军有没有个能变出棉衣、粮食的聚宝盆吧。”G!~!
..
第三十一节 遣散
“难道大人就看着我们辛苦训练出来的精兵变成土匪么?”陈哲再次提醒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维持军纪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还需要永无止境地做下去,而且这件事很难走回头路,一旦松懈就会持续恶化。wWW、
“我当然不会。”许平决定去找李自成,看看是不是帮助邪他些物资:“我去闯王那里转一圈。”
部下们对此都很怀疑,不过连许平都一筹莫展,他的手下当然没有任何的好主意。
……
“分开扎营吧,”早在许平来之前,李自成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也认为闯营聚集在一起不是什么好办法:“还好新军、秦军、楚军都所剩无几,至少今年冬天他们是不会来找我们麻烦了。”
许平苦笑一声没有说话,若不是把周围的明军打得这么惨,这场洪水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至于抢劫的事情,我是不会坐视不管的。”相对许平的束手无策,李自成显得轻松得多,在他征战生涯中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而且以前闯营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个问题会严重得多:“讨兵安民是写在我们大旗上的,我不能让天下人说我李某不讲信用。”
“大王有办法筹粮么?”听到李自成信心十足的口气,许平心中一喜。
“没有。”李自成很干脆地答道:“许兄弟营里还有多少辎重。”
这个回答让许平吓了一跳,他认为军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物资问题,不过仍如实地回答了李自成的问题,李自成略一沉吟,便判断道:“我们大概能养五、六万人过冬。”
这个数字和许平估计的差距不大,但就算李自成把生活标准定的低一些,少给难民口粮,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以前我不是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没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说,让兄弟们去打点短工吧。”李自成一副成竹在胸的摸样,在过去的很多危机时刻,李自成就会让部队解散,自己设法解决生活问题。
打短工过冬在农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是在和平时期,也经常会有外地人向农家请求借宿一冬,然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做补偿。在灾荒年代,逃难打短工是大部分难民得以幸存的生活途径,比跟着闯营起来造反的人要多得多。
“解散我们的军队?”许平没想到李自成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是啊,”李自成以为许平是担心民间的容纳能力,他对这个很有信心,数十万难民如果躲在闯营里,就需要征收大量的粮草,其中会有很多损耗和浪费。但如果把这些难民分散到整个河南南部和东部,李自成觉得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难民潮,至少比之前的几次大旱造成的难民要少得多:“许兄弟你在官兵里呆得太久了,不知道百姓过得虽然很苦,但如果家里真的有那么一点余粮的话,他们是很愿意帮助落难的异乡人的,千百年来,农民就是这样互相帮助着躲过灾年的?谁这一辈子,还遇不上几次灾啊?”
许平承认自己对农民没有太多的认识,在他的印象里农民就是很穷很能忍耐,在他训练军队的时候,只要让农民兵吃饱喝足,他们就能承担最严酷的训练并且乐在其中。
“而且这快两年来,我一直没在河南收税。”除了许平沿途设卡以外,大部分河南农民免去了沉重的赋税,精打细算的农民不知道闯营哪天就一败涂地、官府就会跟着回来,所以他们都谨慎地进行储蓄,李自成估计大部分人家现在都会有点余粮,至少比闯营控制河南以前要强很多。
自从闯营把明廷的河南地方官赶走后,这里出现了山东一样的情景,大批抛荒的农民开始返回家乡,不少结寨自保的土匪也离开山寨下山耕种。这些农民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荒芜多年的土地重新开垦出来,既然回到家乡开始新生活,他们同样需要修缮房屋、祖坟、祠堂,这些活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的人手。李自成由此认定打短工过冬是件很不错的工作:以前官府抽重税、一次大旱过境就是一府一府地逃空,农民都能撑过去,李自成觉得没有道理现在反倒不能:“农民们大部分都担忧我们撑不了几年,天知道官府什么时候就突然回来了,去岁冬天河南各村都缺人手缺得厉害,就是因为大家都忙着干活,想趁官府回来前多存下一点东西,今年回乡的人比去年还多,许兄弟不用担心。”
其实许平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个,听起来李自成的意思是只保留一部分士兵和军属难民,大部分闯营的军队会被解散,而且打短工显然需要精壮,恐怕不能在这个天气里把孤寡、老子和童子轰出去。
听到许平的疑问后,李自成点点头:“不错,要养的就是老头营、童子营和女营这些,精兵我们手里留个五千左右,保证官兵不敢轻易来打我们就是了。”
许平明白李自成是想藏兵于民,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这些士兵日子过得不错,很可能就不回来了。河南到处是抛荒的土地,解散分出去打短工的士兵,很可能发现一片无主土地就可能留下来开荒,在大乱之后的河南,许平知道有很多村子是鼓励异乡人留下以增加元气大伤的村中人口的。
“如果兄弟们不回来了怎么办?”许平终于把这个问题问出口,李自成只打算留下几千嫡系,这么一点部队可是无法在来年抵挡新军进攻的——如果镇东侯毁约的话,更不用说直捣京师。
“怎么可能会不回来?”李自成似乎觉得许平这个问题问得很傻,闯营纵横中原多年,缺少的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但是从来不会缺人手:“两年前我身边连几千人都没有,只有十八个人,可只要我一出山振臂高呼,用不了几天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投奔我,之前失散的那些老弟兄就更不用说了。”
“大王刚刚说了河南到处都是无主的土地,”经过官兵的反复剿杀和其他一些灾害,河南的人口已经减少很多,而去年开始天气就变得越来越适合耕作,许平知道自己部下中的很多士兵都开始憧憬回乡种地:“他们要是一去不回了,我们拿什么和官兵作战呢?”
“许兄弟放宽心吧,”李自成好不容易听明白许平的担忧后哈哈大笑起来,这种情况他很确信绝对不会发生:“如果昏君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又岂会搞得天下大乱?”根据李自成的经验,官府总是会竭尽所能地把任何动摇份子推回闯营这边:“我记得明廷中又有人要求免除河南三年赋税了吧?这次昏君怎么说?”
许平哑口无言,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有官员向崇祯天子建议免去河南的赋税,以便同闯营争夺民心,而且在这些提议的官员看来,这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买卖:因为河南基本已经不向明廷纳税了,崇祯皇帝就算免去了河南的赋税也不会影响朝廷收入。
但崇祯皇帝仍然不同意,因为他担心河南的叛乱可以在三年之内镇压下去,崇祯皇帝认为作为天子不仅要关心眼下,更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如果河南的叛乱没能持续三年、或是河南部分地区的叛乱在三年之内得到控制,那他就亏本了。在之前的历次解围行动中,崇祯皇帝也是急不可耐地抽签选拔地方官,每次都早早做好对河南各府县恢复征税的准备。
想到这些许平点点头,正常的君王,无论是否真的爱民如子,至少会有点恻隐之心帮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百姓一把;独夫民贼,就算舍不得民脂民膏,至少也会做些口惠而实不至的事情来装点门面;而崇祯皇帝还要等而下之,看起来只要河南巡抚衙门这个招牌一天还在,他就舍不得放弃对河南征税的权利——哪怕是幻觉中的。
“就算昏君突然转性了,猛然醒悟河南百姓应该赈济了,”在许平打算离开的时候,李自成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拿我们就隐姓埋名好了。”
“隐姓埋名?”许平疑惑地看了李自成一眼,面前这个独眼大汉已经有了建立新朝的志向,他会去隐姓埋名?
“不然还能怎么办?昏君说到底也是天子,是皇上,我们是贼,如果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谁不会帮着官兵捉贼?”李自成倒很是看得开,他也很清楚若是朝廷政治清明,那闯营是一点儿机会也没有的,甚至他本人都不会造反:“再说我造反不就图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么?若是昏君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那我们造反图什么呢?那他不就是明君了么?”
……
回到营中后,许平和部下们讨论李自成的解决办法,围绕在许平身边的不少是教导队出身的军官,他们都很怀疑这种解散军队的办法是不是自杀。
“想自杀的话,还不如自己抹脖子,那样会快些。”
这就是陈哲对解散军队的评价,但既然他拿不出任何可行的方案,许平决定还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他命令参谋们准备保留的人员名单:保留全部的军官,士官和老兵也要尽可能地留在营中,而普通士兵要做好工作,设法让他们能在开春或是收获后返回军中。至于军属,当然要留在营中,陈哲称之为“人质”,许平不是很喜欢这个词,但不得不承认他说得也有那么点道理。
这段时间来许平一直忙着指挥部下收拢难民,而卫士早就报告说是有一些打着明廷旗号的救援船前来黄泛区,这些救援船对附近的百姓缙绅宣布,他们是来打捞尸体,并且进行赈济。正在征用附近的船只。早在这些明廷船队开来之前,附近的一些有钱的缙绅,就已经纷纷自发捐钱购买船只,进行这类的善后工作。明廷的船队开到后,便把这些自发的救援船队一并征收起来。这个情报让闯营的军官感到有些紧张,他们觉得自己大营附近有一支明廷的船队在活动,终归是一种威胁,当即有人就建议许平出动军队,将其驱逐。
但许平断然否定了这个建议,他对部下说道:“明廷这支船队,是为了将亡死的百姓打捞起来,使他们能够入土为安,而不是葬身鱼腹。这种善行我军本来要去做,现在我们人手不足忙不过来,又怎么能够干扰其他人去做这种事呢?”
“既然是善行,我们就不该允许官兵去做